秋冬换季
昼夜温差大
本周末起
我省将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过程
秋寒加重
也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连日来
温岭一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
迎来一波就诊小高峰
气温的急剧下降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普遍升高、加重心脏负担,显著增加恶性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市民们如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谨防心血管疾病来袭。
近日,58岁的徐先生不慎受寒,他感觉胸口闷痛、乏力,并有大汗淋漓,休息1小时后这些症状无明显减轻。家人立即将其送到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患者“下壁导联抬高,急性心梗考虑”。
该院胸痛中心马上启动急诊胸痛流程。在20分钟内为患者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后,医生诊断,徐先生是“急性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远段全闭”。随后,心内科王齐增主任团队为他重新开通血管、植入支架恢复血流,徐先生胸痛症状随即缓解。
“几天前,我们还接诊了一位72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情比较凶险,我们同样予以急诊冠脉支架植入,目前病情稳定即将出院。”王齐增提醒广大市民,在秋冬降温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
记者了解到,这段时间,受天气影响,市一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均比前几个月有所增多。“进入秋冬季节后,心血管内科门诊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就诊量较上月同期增长超过30%,其中11月6日最多接诊的门急诊患者有10人,以60岁到85岁的老年人为主,还有一部分是30岁左右的患者。”王齐增说。
王齐增告诉记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谨防急性心肌梗死突然袭击,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的几小时或几天,有以下表现:
第一次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典型的为压榨性绞痛,伴或不伴左上肢放射痛,持续时间数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等,服药剂量增加后可缓解。
新出现的大汗、恶心、呕吐、乏力、头晕、黑曚(眼前发黑)等症状。
王齐增介绍,秋冬季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住院率较高的季节,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天。为适应外界气温下降,我们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使血管收缩减少人体热量流失,但血管收缩后会导致我们人体相应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再加上血液黏稠度增高,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一是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室内外温差较大,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适量饮水;
二是要均衡饮食,保持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三是要适度运动,每天要注意保持适当运动,同时要避免早上或者夜间气温太低时过度进行室外活动,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非剧烈运动方式;
四是要保持良好心态,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更应该有意识地控制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尽量避免参加刺激性较高的活动。
另外,最重要的是有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随时关注血压、心功能状态、活动耐量等情况,同时遵医嘱按时服用相应药物,一旦出现突发的胸闷胸痛、乏力气促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