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作者: 应佳晓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04 11:42:58

特应性皮炎的表现

特应性皮炎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的皮肤病。基本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的瘙痒。

典型表现可分为四期:

  • 婴儿期(出生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可出现红斑、鳞屑、糜烂、结痂等皮损。多分布于两颊、额部和头皮。

  • 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可出现皮肤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等皮损。好发于手肘、腘窝和小腿伸侧。

  • 青少年和成人期(>12-60岁):多与儿童期类似,可出现干燥、肥厚性皮损。

  • 老年期(>60岁):与成人AD基本一致,但肘关节和膝关节屈曲部位周围皮肤的苔藓样湿疹更常见。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如何确诊呢?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诊断特应性皮炎,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各方面的证据。首先,病程要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其次,有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等);或者可以通过抽血检查,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 阳性。


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

  •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本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日常管理和基础治疗十分重要。

  •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性化、阶梯型的方案。

  • 如果仅有皮肤干燥,以基础治疗为主,加强日常润肤保湿,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和过敏原。

  • 如果是轻度至中重度皮损,外用抗炎类药物为主,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 如果是严重顽固性皮损,需要系统治疗,如口服氯雷他定类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


特应性皮炎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在穿着方面以纯棉宽松为主,少接触易致敏材料衣物。避免各种机械、化学物质刺激,避免搔抓、摩擦。

在食物方面:避免饮酒和辛辣刺激观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情况。

在住宿方面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保持通风透气,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

在洗澡方面: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热水烫洗有些特应性皮炎患者喜欢通过热水烫洗的方式缓解瘙痒,应坚决避免,过烫的水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疾病症状;建议患者缩短洗澡的时间和频率

 

人们觉得身上起湿疹是很常见的情况,那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有什么具体区别呢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最主要的特征是剧烈的瘙痒、湿疹样皮损、皮肤干燥。简单理解的话,特应性皮炎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相比湿疹,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特色:

1.皮肤可异常的干燥粗糙,甚至有鱼鳞化改变;2.皮损多出现在眼睑、眼眶下、唇部、耳根等褶皱部位;3.可出现眼眶黑晕等特殊部位特异性的皮肤色素性改变;4.出汗时可出现皮肤瘙痒、对羊毛过敏、过度的虫咬刺激等异常皮肤反应;5.可同时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复发性结膜炎等。

短期的湿疹,经过对症处理,可以好转。但有个或家族过敏史,湿疹反复迁延不愈的,建议到皮肤科就诊。

 

听说特应性皮炎不用治疗,长大自己就好了是真的吗?

确实是这样的,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自愈率。对于婴儿期和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部分长大后可自行好转,但青少年和成人患者,自愈的可能性较低。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主要和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不完善等因素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的完善,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在逐渐减弱,那么特应性皮炎的症状也会缓解。但即使好转自愈了,患者的皮肤仍然干燥,且容易过敏,需要做好长期保湿护理。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无论哪个时期的患者,都需要积极的治疗措施、细致的日常护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最终都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告别皮损和瘙痒。

 

上期我们讲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那么患者在日常护理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么?

本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日常管理十分重要。

1.洗浴:洗浴有助于清除或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建议洗浴温度32~37°C,洗浴时间10分钟左右,每日1次两天1次洗浴结束后擦干皮肤后立即外用保湿剂、润肤乳。

2.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外用保湿润肤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建议患者选用合适自己的保湿润肤剂,每日至少使用2次可以阻止水分蒸发,还能修复受损的皮肤,减弱不良刺激,从而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和严重度。

3.改善环境:避免各种机械、化学物质刺激,如搔抓、摩擦,酸性物质、漂白剂等刺激,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