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下午,消化内科成功开展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此技术创伤小,可以解决吞咽困难,咽喉麻痹的病者(如脑卒中导致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鼻咽癌引起的吞咽困难等)进食问题,显著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56岁的女性患者王某,在十几年前曾做过鼻咽癌的放疗手术,一直都没有严重的病发症出现。两年前,突然出现咽喉部麻痹,无法吞咽进行正常饮食,长期放置鼻胃管,反复误吸、食管返流引起肺部感染,长期进食流质饮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影响了生活质量。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消化内科医生准备开展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解决王某的进食问题。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通俗地说,就是在胃镜的辅助下,把一根管子从胃腔内拖出腹壁,将胃腔与外界相通,这种管腔比鼻饲管粗,不容易堵管,可以往管内注入软食,如蛋羹、肉末、鱼肉等,丰富了患者饮食的多样性,加强了患者的营养。
当天,在消化内科医生及内镜中心护士的通力合作下,手术圆满完成。这是医院首例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为食道完全梗阻及咽下困难患者解除因不能进食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三级医院消化内科所具备的一项技术。
据介绍,肠内营养最常用的方法是放置鼻胃管,该方法尽管有效,但在临床应用时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及并发症。因为这些营养管的管径较粗,且由较硬的橡胶或塑料制成,因而给病人带来许多不适,经常堵塞管腔而迫使不停地换管,且管子会经常移位。管壁长期刺激食管粘膜而易发生食管炎,而且由于营养管破坏了正常的贲门功能,经常发生胃食管返流。频繁的返流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 鼻胃管的长期使用也容易导致腮腺炎和鼻软骨的破坏。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自 1980 年开始在临床使用,为建立长期的肠内营养通道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非手术途径,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每年美国有大约 20 万例病人施行该项技术。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适应症:
各种原因造成的吞咽、进食困难但消化道功能正常且无梗阻。由于各种原因须长期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管进行胃肠减压或肠内营养。短时间无生命危险。
1、脑血管意外、外伤、肿瘤或脑部手术后意识不清。
2、脑干炎症、变性、肿瘤、放疗所致的咽麻痹患者。
3、全身性疾病所致不能吞咽。
4、消化道梗阻不能手术,胰头癌、腹膜结核。
5、精神因素拒绝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