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关注】小小揿针调疼痛

作者: 潘宇琪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1-04 08:43:09

揿针,是一种类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是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它是一种中医辅助疗法,在穴位上埋针,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促进代谢的治疗目的,是传统针灸治疗的创新和发展。

如今,揿针已不再是针灸科的专属,它逐渐成为其它科室的重要辅助治疗工具。手足外科王照晖主任将揿针引进科室,对术后患者镇痛、预防恶心呕吐、改善睡眠,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手足外科是医院首个在临床上推行使用揿针的科室。

11月,手足外科开始临床推行揿针治疗,揿针使用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科室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登记和评估,结果显示,揿针起到了良好的镇痛、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

34岁的张先生因车祸致骨折,术后,为防止患者恶心呕吐,护士在其内关穴及合谷穴分别使用了揿针。护士先帮张先生找到穴位,并消毒穴位处皮肤,将揿针贴于穴位处,再对准穴位点状按压。留在张先生体外的只剩图钉大小的贴纸,针体已经扎进穴位并开始奏效,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

据手足外科护士长介绍,为了让揿针治疗更具规范性,科室外派2名护理人员至院外学习,并持续开展科室揿针培训。揿针操作便捷,针体短小,安全无痛,使用效果良好,患者对传统的医学治疗接受度强,临床推行简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