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孩子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大工程,新妈妈们别以为“卸货”之后就万事大吉了,生完孩子后,盆底也需要修复和保养。
据市一院妇科主任朱军介绍,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受生育、疾病、衰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被称为“社交杀手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
有些女性在产后出现了便秘、小便控制不住等问题,这其实跟盆底的松弛和损伤有很大关系。女性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盆腔脏器保持在正常的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等多项生理活动。
朱军表示,妊娠是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的首要原因。妊娠期间,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就会处在持续受压中而变得逐渐松弛。因此,要防治盆底功能障碍,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若产后出现咳嗽漏尿、尿频尿急等迹象,都要进行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盆底功能如何进行修复和保养?朱军建议,轻度、中度盆底功能障碍者要多做提肛运动,即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盆底肌肉力量。
一类肌训练方法:缓慢收缩会阴及肛门达最大程度,持续3秒~5秒,缓慢放松持续3秒~5秒。二类肌训练方法:最大力快速收缩会阴及肛门后立刻放松,连续练习3次~5次后,放松6秒~10秒。
建议产后女性每次锻炼10分钟~15分钟,每天2次~3次,6周~8周为一个疗程。原则上应先锻炼一类肌,再锻炼二类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