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春季如何养生?看这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3-14 11:59:24

记录人:陈新俊,市一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系统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学强调养生“治未病”

  很多人不了解中医药,对它还存在一定偏见。中医在理论层面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

  中医药学在实践层面强调养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主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在长期发展中,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护,素有“药疗不如食疗”之说。饮食调护有四条基本原则:1.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2.饮食有方——细嚼慢咽,软硬恰当,冷热适宜,精力集中,食后活动,睡前拒食,饮食有洁。3.谨和五味——合理搭配,不可偏食;注意气味。《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4.荤素搭配——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忌食油腻厚味。

 

  春季养生注重“春捂秋冻”,饮食提倡“省酸增甘”

  雨水过后,天气逐渐向暖,但是还有点乍暖还寒的感觉。在我国,有按时令保健养生的习惯,那么春天里的养生之道有哪些误区要注意呢?

  第一,不要久留于阴湿环境。特别是南方的春天,潮湿、闷热的环境,给细菌的生长居提供了环境。所以要保证居室及办公室内的通风透气,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多晒晒被褥和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要保持室内干燥透气。可以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避免发生湿疹。

  第二,不要大量进补。很多人喜欢在春天大吃大补,但这是春季养生的误区,忌用大甜大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中医养生认为,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就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人体需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第三,春季注重“春捂秋冻”,不要急于脱下冬衣。尽管阳气渐生,阴寒却未尽,要注意早春的温差幅度较大,早晨及晚上要注意穿多点,不要一天到晚都穿单薄的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疾病。不过,“捂”也要捂得恰当,基本上在穿着上注意“上薄下厚”就可以了,注意保暖腿部及关节,不要留下病根。

  第四,春天饮食提倡“省酸增甘”,这是春季养肝的基本法则。因为在春天人的肝脏阳气旺盛,再吃酸性食物,会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就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的饮食是忌酸倡甘甜的。建议多食用甘温补脾的食物,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