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科普】心律失常、心脏早搏……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作者: 文/王齐增 图/摄图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12-22 16:26:45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2019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1990—2017年间,全球增加的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病例中,中国占了约38.2%,心血管疾病正在成为国人的重大健康威胁。今天就让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王齐增主任医师来和我们讲讲有关心脏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等症状的疾病总称,简单理解就是心脏跳动频率(快慢)或节律(节奏)紊乱。
 
类型有:
 
1、缓慢型心律失常,心率<60次/分,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
 
2、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100次/分,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常见病因主要有基因突变遗传因素还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其中病理性因素有:
 
a、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b、药物、毒物、电解质紊乱;
 
c、甲状腺功能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心律失常特征性的表现是心悸、心慌,但有些患者可能日常完全没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轻症可能就短暂的心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造成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黑矇、胸痛、气急,甚至晕厥、猝死。
 
心房颤动的特点及症状
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有不协调的心房电激动和无效的心房收缩,可以称之为节奏最紊乱的心律失常。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包括:不规则的RR间期、没有明确重复的P波和不规则的心房激动,经体表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心电图或单导联心电记录装置记录到房颤心电图且持续>30秒以上即可诊断。
 
房颤的类型主要有四种:
 
1、阵发性房颤 2、持续性房颤 3、长程持续性房颤 4、永久性房颤
 
房颤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力下降、活动后气促等。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和终止引起窦性静止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黑矇、晕厥。房颤合并左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还有证据显示房颤会导致痴呆,使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心房颤动的危害和治疗
心房颤动的危害包括:脑卒中和动脉栓塞、心力衰竭、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肾功能损害等。
 
心房颤动的治疗包括:
 
1、节律的控制,是指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正常自然节律),包括药物治疗(胺碘酮、心律平)、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脉冲消融)等。节律控制策略是房颤治疗的优选策略,尤其在房颤早期。
 
2、心室率控制,房颤引起的心室率异常增快是产生心悸、气促等症状的重要原因,对于那些节律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或房室结消融结合起搏治疗而达到减慢心率的目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等。
 
3、动脉栓塞的预防,包括药物抗凝治疗(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微创手术,通过股静脉将封堵器安置于左心耳口而预防阻止左心房内血栓形成,免于长期药物抗凝治疗而担心出血。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症状和确诊方法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指心率小于正常低值(一般为50次/分),并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疾病,主要包括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小于40次/分)、窦性停搏(停搏时间超过3秒)、慢快综合征、变时功能不全、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症状多样,大部分患者由于严重心动过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乏力、头昏、眼花、黑矇,甚至晕厥、猝死等表现,主要病因是心脏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老化)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进展,部分病人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电解质紊乱等引起心动过缓,可以针对病因治疗而恢复,而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经过长期体育锻炼出现相对的心动过缓不算病症。症状发作时一般通过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就能明确诊断。
 
心脏早搏该如何诊断和处理
早搏,是指在规律的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发作时可以感觉到突然的跳动,伴随一次较长时间的停跳。
 
按发生部位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几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90%的健康人群均可见早搏,临床症状变异度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最常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
 
这里重点讲下室性早搏,它起源于心室,可表现为偶发、频发,形态单形、多形,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患者主要予以心理疏导,适当服用镇静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但效果有限,症状明显者可以服用美西律或心律平等。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则应首先处理原发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必须严格按照指南处理,推荐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可能有其特殊使用价值。对于导致严重心血管病后果的室性心律失常可以采取射频消融术或ICD植入等手段。
 
心律失常的常规诊断流程是怎样的
一般是这样的:
 
医生会先询问病史:像发作症状、发作诱因和频率、起止方式、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是否有基础疾病、服药史、吸毒史等。
 
再进行体格检查:听诊心率、心律、心音的变化,进行心律失常的初步判断。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基础检查,确诊必须有至少一次心律失常发作的心电图记录,所以心悸等相关症状发作时应尽快到专业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而不能等到症状缓解再就医,这时可能心电图已恢复正常,而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可能已造成严重后果。有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次数不频繁的可进行动态心电图,长程监测时间可达2周,必要时可植入微型心电监测仪器,能很好的解决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应用痛点,它小巧精细,非常方便植入左胸皮下,持续多年记录心电信号,对于晕厥、隐匿性心房颤动等诊断具有很高价值。食道调搏也是一直比较简单实用的操作手段,而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全面详细准确的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缓慢型心律失常应该如何治疗
之前我们提到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是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老化)所导致,随着年纪的增长病情会逐渐加重,药物治疗基本没有效果,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优选治疗手段。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皮下的电子治疗仪器,电子仪器发放电脉冲,通过连接到心脏的导线电极刺激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某些心律失常的目的。
 
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已超过60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心脏起搏器功能已非常先进。常见心脏起搏器包括单腔和双腔起搏器,起搏器大小约30*50*5mm,电池寿命10年左右,手术采用胸部皮肤局麻方式,手术切口约5厘米,时间约1小时,术后4-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一般术后1月、3月、6月门诊随访程控,不需服用特殊药物。目前最先进的无导线起搏器,体积约维生素胶囊大小,重约1.75g,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能兼容1.5/3.0T全身磁共振扫描检查,它通过穿刺股静脉植入到右心室,不遗留导线,皮肤无疤痕,前景无限光明。
 
专家简介
王齐增,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生理性起搏学组成员,温岭市心血管学组副组长,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