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天气湿热,人体出汗多,容易引发皮肤病,不但瘙痒难耐,而且影响美观,让不少人苦不堪言。当前,正逢梅雨季节,温暖、潮湿的环境还成了病原体的温床。丘疹、痱子、皮炎、真菌感染等皮肤问题接踵而至。这一期,我们就来谈谈夏季皮肤病的防治。
1.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成人也可患此病。往往,同一家庭中几人同时发病。本病是一个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疾病,实际上本病即为虫咬皮炎。临床特点为散在性、性质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
预防支招: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到陌生环境玩耍,远离狗、猫等小动物。久放的衣服、被褥,使用前要拿到阳光下暴晒;在林子里、草丛或潮湿处,最好穿长衫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家庭定时杀灭螨虫、臭虫、蚤、虱等。
2.痱子
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不能及时蒸发,致使汗孔堵塞而形成痱子。有的表现为小米粒大小的浅表水疱。很容易蹭破,轻度脱屑而愈,多见于婴儿、孕妇,称为白痱;有的为散在红色小丘疹,但与毛囊无关,称为红痱,多见于小儿;有的为小脓疱,称为脓痱。
预防支招:伏暑季节,室内应注意通风、降温,避免过湿、温度过高;勤换衣服,衣着应宽大,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尽量保持皮肤干燥,用干毛巾擦汗。肥胖者、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浴,但不用冷水。揩干后扑痱子粉。
治疗可用清凉、收敛止痒药物。温水洗净擦干后,保持皮肤干燥及清洁,外用痱子粉。若发生脓痱要到医院就诊。
3.日晒伤
日晒伤常由突然过度日晒造成,表现为日晒后3小时至6小时于日晒部位出现红斑,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有明显灼痛,甚至会有全身不适。
预防支招: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治疗一般对症即可,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等),严重者要口服药物。
4. 光敏性皮炎
光敏性皮炎是由于一些人对紫外线过敏所致,仅见于少数人,这些人通常在日晒后1天至2天后发病,皮疹多发于面部、颈部和颈前“V”形区、手背及上肢伸侧,表现为小丘疹、小水疱、自觉瘙痒,严重时非光照部位也会起皮疹,不疼痛,瘙痒明显,消失很慢。如不积极治疗,可形成慢性光敏性皮肤病。
预防支招:光敏性皮炎发病与过敏体质有关,容易中招者应当在每个夏季都注意防光,上午9时到下午5时最好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穿长袖衣、戴宽檐帽、撑伞,还可用各种防晒霜。
5.隐翅虫皮炎
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易发病,暴露部位多见,接触隐翅虫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自觉瘙痒、灼痛或灼热感。病程约一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预防支招:夜间关好纱窗和蚊帐,当虫子落到皮肤上时不要拍打,应小心吹赶。局部治疗用清水冲洗和湿敷,可选用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6.花斑糠疹
花斑糠疹也称花斑癣、汗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的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初起为以毛孔为中心、境界清楚的点状斑疹,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圆形或类圆形,指甲盖大小,表面覆以糠秕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冬轻夏重,传染性较弱。
预防支招:勤洗澡、勤换衣物,内衣煮沸消毒。治疗以外用药为主。
7.夏季皮炎
多见于成人四肢,对称分布,初起为红斑,红斑上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自觉剧烈瘙痒,无糜烂及渗液。病情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气温下降则病情明显好转,很快自愈。
预防支招:注意通风散热,衣着宽松,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出汗后用清水外洗后用毛巾擦干。
8.手足癣
天气炎热,自然出汗多。手足出汗后如穿着不透气的鞋袜,可加速真菌繁殖,造成手足癣发生或复发。表现为红斑、水疱、糜烂、臭味伴剧烈瘙痒等。
预防支招:保持皮肤通风、清洁、干燥、勤洗手足,不与人共穿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