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婆,你放心,你这只手以后还可以洗衣、做饭。”当看到林阿婆的手指可以轻微弯曲,市一院手外科主任颜海彬的心终于定了下来。林阿婆左手被锯断后,该院手外科医生连续手术14个小时,他们争分夺秒、通力协作,最终保住了林阿婆的左手。
60岁以上断肢再植,手术风险较大
8月8日,65岁的林阿婆躺在病床上,左手包着厚厚的纱布。回想起事故发生那一幕,她仍心有余悸。
据林阿婆介绍,7月28日上午,她在锯木头时,不慎被电锯割断手掌。“意外发生得太快了,我只看到手上全是血。”林阿婆大声呼救后,立即被送到市一院急救中心。
“当时,人送过来了,断掌、断指却忘了拿。”林阿婆说,后来,邻居从树底下捡来断掌、断指,送到了医院。“你看,这些是被人用编织袋包着送来的。天气太热,我们就怕坏掉了。”颜海彬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只见断掌、断指的颜色有点发黑,表面还有很多脏物。
考虑到林阿婆伤势严重,医院立即安排手术。“阿婆年纪较大,手术风险也较大。”颜主任说,60岁以上的患者血管硬化、弹性差,再植后容易形成血栓,但是若放弃再植,这意味着,林阿婆的左手功能将完全丧失。
抢救离断肢体需要争分夺秒。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后,林阿婆被推进手术室。由手外科4位医生组成一个手术团队,颜主任带队上阵。中午12时左右,手术正式开始。4位医生两两分组,轮流上台手术。
连续手术14个小时,医生直呼“眼黑了”
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的家属感觉时间过得很漫长,但手术间里的医生却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医生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越短的时间内接通血管、神经,再植手指的成功率就越高。
由于离断肢体组织挫伤严重,同时污染明显,医生们需要完成患肢的清创,还要找到血管、神经、肌腱及骨折断端,再一一进行修复。颜主任告诉记者,断肢再植手术的流程相当复杂,“需要接通十多条肌腱、3条主要神经,还有4条至6条血管等,所以耗时比较久。”
在手术中,林阿婆曾表示,她年纪大了,少接几根神经、血管,少用几个手指没关系,但医生们都没有放弃。
由于是局部麻醉,手术时,林阿婆能清楚地感知医生的操作,“手术时间长,医生做得蛮吃力的。有医生说自己眼前发黑了,要休息一会儿。”
“这样的手术,对于我们来说很常见。”颜主任说。
当最后一针缝上,手术顺利结束。这时已经是凌晨2时了,医生们已经轮流工作了14个小时。手术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及默契的配合,这些都让医生们疲惫不堪。
团队合作,在最细直径1毫米的血管上“穿针引线”
显微外科手术是“明察秋毫”的手术,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直径的三分之一,掉在地上就找不到了。手指、脚趾血管细,肉眼看不清,必须借助光学工具,医生才能在最细直径仅1毫米的血管上“穿针引线”。
在20℃的手术室里,外科医生们忙得满头大汗,脱下手术衣时整个后背都是湿的。“以前,没有那么多医生,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现在有医疗团队在,我们可以分工合作,轮流调整。”颜主任说,他尽量把每位医生的状态调整到最好,这也是对患者负责。
颜主任提醒,市民若遇到类似的情形,如果手掌或其他肢体脱离身体,可用干净的布包裹,再装入塑料袋,外面放几块冰,这样能延长残肢的存活时间。绝对不能直接把残肢浸泡在冰水里,这样容易造成肢体分解坏死,会给再植成活增加难度。如果肢体还连着身体,应用干净的敷料包扎伤口,以免发生污染或造成第二次伤害,并尽快送到医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