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聚焦医共体】医疗同质化管理 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

作者: 文/朱丹君 王凌云 图/各分院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1-22 14:58:17

    深化医改的难点和重点在基层,活力之源也在基层。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体制问题的一个重大探索和突破,也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

    一年多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共体按照任务工作清单启动并持续开展,对各成员单位实行差异化建设,确定分院专科发展定位,精准施策打造一院一品。同时,着眼于补短板、提弱项、抓重点、破难题,解决好事关群众卫生健康的“关键小事”,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今年10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林宪法、邵海燕、林国兵(温西分院副院长)三位主任,分别带领团队走进温西分院签约居民家里,上门开展肺功能筛查、男性前列腺肿瘤筛查等,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作为台州市首家省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培训基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温西分院不断探索服务模式,从不断扩大签约数量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变。

   今年以来,全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医共体建设在各分院已经初显成效,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提升。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秉承“管理、服务、发展、责任、利益、文化共同体”的工作思路,将市级医院先进管理理念、优秀医技人才下沉基层,完善医疗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技术和服务的双提升,深化医共体的建设内涵。为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看病难问题进行积极、有效探索。

   实施错位发展,打造分院特色专科

   一个月前,来自箬横镇的张大伯因骨折,被家人送到温岭一院做了手术。病情基本稳定后,张大伯回到箬横中心卫生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温岭一院住院病房比较紧张,来这里治,不仅报销比例高,住着还舒坦,家人陪护也方便。”这笔账,张大伯算得很清楚。

   记者了解到,张大伯的就诊经历就是分级诊疗中的双向转诊。自医共体组建以来,更多的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看病,而不是挤破头一股脑往市级医院送。“基层医院现在水平不差,每天还有市级医院专家前来坐诊,看得更仔细。”在采访中,不少患者如此称赞道。

   今年以来,箬横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加上管理等各方面提升,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人次增加15%。“箬横镇有14.7万常驻人口,老百姓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较大,所以我们制定了发展小综合的特色专科。”牵头医院下派箬横分院院长蔡海军告诉记者,根据群众的需求,箬横分院新增了神经内科、心内科、中医科、外科等科室。

   在温西分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呼吸病房。“康复科和呼吸科,这是我们的专科发展方向。”温西分院院长潘俊义告诉记者,目前60张床位入住率达到90%以上。分院将在原有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经验上,将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造条件开展常见的一二类手术,并通过多渠道培养人才等方式,提升县域卫生服务能力,进而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据温岭一院医共体副主任吴旭丽介绍,根据医共体成员单位现状及发展需求,结合牵头单位资源优势,医共体实施错位发展,打造分院“一院一品”或“一院多品”的特色专科。如温西分院着力打造康复和呼吸专科,横峰分院打造骨质疏松专科,箬横分院小综合科、城东分院消化内科,以及松门、石塘分院中医专科等,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

   优质资源下沉,通过输血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8月30日,温西中心卫生院内科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成立。在第一次MDT讨论会上,康复科、内科、中医科以及B超、放射科医生共15人参加,同时邀请了温岭一院呼吸内科主任、温岭市百佳医生邵海燕主任医师参与此次讨论会。

    一位91岁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并伴慢性咳嗽,需要反复住院,平时服药依从性差。在场医师听完病历介绍后,围绕中医扶正改善抵抗力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最后,邵海燕主任医师进行总结陈述,还从鉴别诊断、检查检验等方面提出指导。

   总院将在温西分院设立邵海燕名医工作室,下沉团队资源,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县级医院和市名医的医疗服务。同时,温岭一院医共体共下派了9位专家定期到温西分院开展门诊、查房等,3位医务人员长驻康复病区。

   另外,在温西分院副院长林国兵的推动下,还邀请到温岭一院专家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合理用药、病历书写等培训指导,加强护理、院感、抗菌素合理运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行为。

  “不少患者看病就是冲着专家来的,特别是中医专家和慢性病专家,在箬横分院,已经有了一群比较固定的粉丝群。”吴旭丽表示,医共体牵头单位与分院实行学科共建、技术共享,“让基层的学科强起来,学科强了,自然能带动基层能力的提升。”

   目前,温岭一院有37位专家下沉到10家分院,进行门诊坐诊、查房,并开展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温岭一院医共体建立了11个全-专科联合门诊,专科医生融入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指导、上门服务。为进一步完善分诊诊疗,慢病管理筑牢了防线。

   重视人才培养,通过造血为分院发展注入活力

  “郭医生,你要是长期在这里坐诊就好了。”“嗯嗯,以后会常来的。”从今年2月开始,温岭一院中医科郭菊清中医师固定在箬横分院坐诊。消息一传开,每天都有三十多名患者前来就诊。

   市级专家长期来院坐诊,不仅大大方便了群众,还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多了一条学习的捷径。“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沉专家,不仅要看好病,还要带好徒。”在吴旭丽看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其重点任务之一是“强基层”,而强基层的关键是强人才。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通过上输下送,来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潘俊义告诉记者,全科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门亚专科进行学习。在医共体的牵头组织下,温西分院目前有9名全科医生,一对一确定了自己的带教老师。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提升分院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利用空闲或休息时间,跟带教老师一起参与坐诊、查房,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等来提升医疗技术。”吴旭丽表示,各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沉专家与基层医生建立了师带徒关系,从“输血”转“造血”,进一步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力求把常见病、慢性病留在基层,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基层医院来自于基层,服务于基层。“让更多的患者留下来,我们需要同群众打好关系。”说起箬横分院的发展,蔡海军表示,家庭医生签约后,要主动上门服务,要做实、做细这项工作。比如根据群众的需求制定“个性包”,真正落实到位。全科医生要经常上门服务,为群众量量血压、检查身体,做好健康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