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套叠不仅是儿童急症,也可能是成人肿瘤的“警报信号”。近日,一位86岁老人因回盲部淋巴瘤引发肠套叠,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成功脱险。这一案例展现了现代医学如何突破年龄限制,为老年患者重燃生命之光。
成人肠套叠的隐匿信号
肠套叠是肠道的一段异常套入相邻肠腔,导致梗阻和血运障碍。儿童患者多因病毒感染或肠道发育不完善引发,但成人肠套叠却需高度警惕——约90%与肠道病变相关,如肿瘤、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回盲部(小肠与大肠交界处)因解剖结构特殊,成为成人肠套叠的高发区域。
成人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但早期易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或肠痉挛。若患者同时出现体重下降、乏力或贫血,更需警惕肠道肿瘤可能。临床数据显示,淋巴瘤、腺癌等恶性肿瘤是成人肠套叠的重要诱因,及时通过CT、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回盲部淋巴瘤的致命威胁
回盲部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肠道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生长可能直接压迫肠壁或破坏肠道正常蠕动节律,最终引发套叠。由于淋巴瘤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常仅表现为食欲减退、轻微腹胀,甚至被误认为“老年消化功能衰退”。阿婆正是因回盲部B细胞淋巴瘤导致肠套叠,所幸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时锁定病灶。
这类肿瘤的诊断难点在于其生物学特性:淋巴瘤可能弥漫性浸润肠壁而非形成明显肿块,常规检查易漏诊。血液肿瘤内科专家指出,对于反复腹痛合并体重骤降的老年患者,建议结合增强CT、PET-CT及病理活检进行综合评估。早期发现不仅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更为后续化疗等综合治疗争取时间窗口。
微创手术打破高龄禁区
传统开腹手术对老年患者风险极高,术中出血、术后感染及心肺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而腹腔镜微创技术仅需3-4个0.5-1厘米的切口,通过高清影像系统放大手术视野,实现精准切除病灶并重建肠道。本例手术仅耗时2小时,出血量不足10ml,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大幅降低血栓和肺部感染风险。
麻醉科团队针对老年患者特点,采用低剂量联合麻醉方案,最大限度保护心肺功能。术后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如流质饮食)加速康复,患者5天即达到出院标准。临床数据证实,微创手术使80岁以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住院时间缩短40%,真正实现“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多学科协作的生命护航
本次治疗的成功,离不开胃肠外科、血液肿瘤科、消化内科和麻醉科的多学科协作。胃肠外科李文焕主任医师团队召集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诊疗方案。召集了胃肠外科团队、血液肿瘤内科郭君宾主任医师团队、消化内科李东主任医师团队、麻醉科团队进行了充分术前评估及讨论,认为虽高龄且合并轻度肺功能减退,但腹腔镜手术风险可控。
最终在李文焕主任医师主持下进行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后第1天进食流质,5天出院。最终病理确诊为B细胞淋巴瘤,后续将联合化疗巩固疗效。
术后病理确诊为B细胞淋巴瘤后,团队立即启动化疗预案,通过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巩固疗效。这种“手术+内科综合治疗”模式,不仅根治了急症,更从源头控制肿瘤进展。数据显示,多学科协作可使老年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25%,充分体现现代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哲学。
敲响警钟:
1. 重视腹痛:有腹痛症状,尤其是伴随消瘦、贫血时,需警惕肿瘤可能,并及时找专业团队进行诊治。
2. 定期体检:50岁以上建议每2-3年行肠镜检查,CT可早期发现腹部病变。
3. 信任微创技术:高龄并非手术禁区,现代医学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