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它可能静悄悄地在体内形成阻碍血流,甚至脱落随血流移动到其他部位,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如肺栓塞或心脏病发作,它就是血栓。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血栓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10月15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杨睿主任来到温岭市月河社区开展了一场血栓科普讲座,为大众全面科普血栓性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此次活动吸引了近百位居民的积极参与。
在讲座中,杨睿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血栓,特别是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血栓主要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毛细血管血栓等3种。其中,动脉血栓,即血栓堵在动脉血管中,会造成脑血管血栓和心脏血管血栓,常见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梗等,其发生率非常高;静脉血栓包括下肢的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等。临床中60%以上的肺栓塞是因为深静脉血栓随着血流游走到肺血管,实际上是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晕厥甚至猝死。
血栓形成前,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应当及早识别血栓形成的风险,揪出“隐蔽杀手”并予以干预,防“栓”于未然。
“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在症状出现前就已发生的。如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等。这些检测指标的升高代表着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如果不干预,不把指标降下来,就会进一步促进凝固,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杨睿主任介绍道。
易发血栓的高危人群
长时间制动、久坐、久卧不动者;手术或骨折创伤;年龄大于60岁;吸烟人群;有家族血栓病史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不健康饮食,长时间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群;怀孕、分娩、动过手术的人群;恶性肿瘤患者;心脏或者呼吸衰竭人群;肾病综合征人群;静脉曲张人群。
杨睿主任呼吁:“远离血栓需要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做起,市民要加强‘防栓’意识,积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控制体重、坚持锻炼、低脂低糖饮食,可以很大程度预防和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也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对于血栓高风险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必须每年进行包括凝血检测在内的血液检测,实现血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建议年轻人以及没有伴发疾病的人群也要按期进行体检。”
此次血栓日科普讲座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对血栓疾病的认识,也为促进社区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与会群众纷纷表示会更加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保持血液循环畅通,让血栓远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