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新技术】微创中的微创!“剑突下单孔时代”来临!

作者: 文/张波 图/胸外科、相关书籍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7-26 00:00:00

在患者身上的剑突部位打一个小"洞",手术器械不经过胸壁不破坏肋间神经就能完整切除胸腺肿瘤。

近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李明东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胸腺肿瘤患者自主开展了台州首例“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胸腺肿瘤切除术”。这项技术被誉为“微创中的微创”手术,也标志着医院胸外科的诊疗水平迈入新台阶。

患者是一名63岁的秦老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前纵隔占位,怀疑纵隔肿瘤。这让他和家人紧张起来,“以前也没不舒服,怎么会有肿瘤呢?”什么是纵隔肿瘤?纵隔肿瘤手术是不是需要开胸?一连串的问题从脑海中蹦了出来。

纵隔肿瘤是什么?

纵隔肿瘤是一个统称,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器官的肿瘤,通常诊断于30至50岁的患者。由于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所以对应的纵隔区域肿瘤种类也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畸胎瘤、异位甲状腺肿瘤等。其中一部分的纵隔肿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是体检时无意发现,CT检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多位于上纵隔前部,发病率为十万分之0.15,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除有恶性倾向外,还往往会合并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因此,胸腺瘤一经确诊应尽快外科手术切除。

由于担心传统手术方式需要劈开胸骨,伤口创面大,秦老伯在外院就诊多次,思考一个月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进行手术治疗。后来在网络上了解到温岭市一院胸外科能通过微创手术完成纵隔肿瘤切除,就到温岭市一院就诊。

入院后经过检查,影像CT提示肿瘤位于前纵隔偏左侧,直径约20mm,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胸膜腔黏连,既往秦大伯常年有大量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高血压病史,且有左肺气胸肺大泡切除手术病史,身体基础较差,胸外科张波主治医师根据秦老伯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为避免从肋间切口进胸分离黏连造成肺组织大面积破损,同时避免手术器械对于肋间神经的压迫或损伤,而造成术后胸痛、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等,于是决定采用微创经剑突下入路,作一个长约3.5cm手术切口,置入胸腔镜后将前纵隔肿瘤切除。


剑突下单孔腔镜手术

在麻醉手术室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李明东副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施行了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后6小时患者就可以进食、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48小时顺利出院。

据李明东副主任医师介绍,胸腺及纵隔肿瘤疾病约占胸心外科疾病总数的20%,其中约80%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过去数十年,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胸腺瘤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手术方式在大部分地区仍以正中开胸或侧胸壁入路胸腔镜策略为主。正中开胸手术虽视野清楚,可以廓清双侧纵隔脂肪组织,但创伤巨大,且术后易并发胸骨愈合不良。侧胸壁入路胸腔镜手术虽切口较小,但难以廓清对侧脂肪组织,且由于肋间神经丰富,大量患者术后疼痛明显,不利于恢复。而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以下优势:

1)剑突下切口避免手术器械对肋间神经和肌肉等胸壁组织损伤,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2)手术过程出血少,视野开阔,对于双侧的膈神经及重要血管均暴露清晰,便于保护,清扫纵隔组织方便、无死角。

3)最大限度保持胸壁完整性,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4)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了胸管留置的时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5)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剑突下单一切口完成,切口位置低,隐蔽性好,尤其对女性病友来说,具有极大的美容作用。


据胸外科李明东副主任医师介绍,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全胸腺扩大切除术是目前最新术式,兼有两者的优点,仅需剑突下一个切口即可完成胸腺(瘤)切除以及纵隔脂肪彻底清扫。由于切除范围较为彻底,能最大程度降低胸腺瘤术后的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