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咳咳……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今年肺炎支原体、流感、新冠等,多种呼吸道感染轮番轰炸导致不少患儿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各地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家长焦头烂额。那么,中医对于小儿发热咳嗽有没有一些便捷、实用的小妙招呢?从中医角度看,小儿病后的调理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小儿发热咳嗽中医小妙招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腠理不密,卫外机能不固,再加上寒暖不知自调,常因四时气候骤变,冷暖失常,外邪乘虚而入,而成感冒。邪犯肌表,则易出现怕冷发热,肺为邪束,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
简单来说可分为三种常见的类型
①风寒外束
发热轻,怕冷重,少汗或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稀白痰液,头痛身痛,舌淡红,舌苔薄白。
②风热外袭
发热重,怕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脓涕,咳声重浊,吐痰黏稠色黄,咽红或肿痛,头晕头痛,口干而渴,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③风热夹滞
风热感冒的症状+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
古代儿科名著《小儿药证直诀》中说小儿的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蓬勃而又稚嫩,一方面阳气偏盛,易于化热,另一方面阳气稚嫩,易于受损而寒化,所以风寒风热类型都常见到,寒热之间的转化亦较迅速,常可见到风寒在短时间内转为风热。
另一方面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发育还未完善,消化能力较差,而且进食不知节制,再加多吃零嘴、恣食生冷,容易内生积滞。本已积滞郁热于中,更加风热犯外,风热有所依附和襄助,其热势更易升高留连。
中成药
1风寒型可选用荆防颗粒,这是古代名方荆防败毒散,本方可宣散邪气、疏风、除湿、理气、解郁、和血、祛痰,对于外感风寒初起效果颇佳。若咳嗽为主则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更加侧重宣肺化痰,解表止咳。
2风热型可选用银翘解毒颗粒,这是《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功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若咳嗽黄痰多则配用蛇胆川贝口服液、复方鲜竹沥液,具有较好的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功效。
3风热夹滞型可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的功效,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小儿发热的中成药。以上几种中成药我院也有中药颗粒制剂可供选用。
食疗小方
风寒型——葱豉汤
葱豉汤出自《肘后方》,由葱白三段、豆豉5-10克组成,具有发汗解表、通阳驱寒的作用。
葱白、豆豉二味药食两用,性力柔和,温而不燥,汗不伤阴。
豆豉是由成熟黑色大豆发酵而成的,能够理积食,助消化。小儿外感多肺胃合病,兼有积滞,用豆豉正合其证。
还可再加生姜3-5片,以助解表散寒,服后全身温暖,睡卧取汗,周身汗彻,表证可豁然而愈。
风热型—桑菊二鲜饮
桑叶、菊花、芦根、竹叶各5-10克
桑叶、菊花二味辛甘性凉,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均能疏散上焦风热。桑叶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则又能清利头目而肃肺,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头晕头痛。
芦根、竹叶乃现代中医泰斗蒲辅周先生少数的自拟方——二鲜饮,以鲜品为佳,现多用干品,具有生津退热之效,能够轻清宣达、引热外出。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胃津伤,用之每有良效。
这四味均是生活中常用的凉茶饮品材料,不至苦寒伤胃,对小儿脏腑娇嫩之体较为适合。
痰热咳嗽—薏仁陈皮粥
薏仁米50克,陈皮6-9克,粳米100克。陈皮先入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薏仁米、粳米洗净入锅内与汁同煮粥稠,每日1次,早晚各1次温服。
薏苡仁能够健脾祛湿、排脓解毒,陈皮则是理气化痰的佳品,服用此粥,既能化痰排痰,又合于清淡饮食、养护脾胃之旨。
干咳少痰—荸荠海蜇汤
荸荠海蜇汤:荸荠100-200克,海蜇50-100克。荸荠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海蜇洗净切碎。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炖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此方古名雪羹汤,出自于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荸荠、海蜇均为寻常药食同源之品,功可补心益肺,止嗽除烦,宣气化瘀,清痰行食,软坚开结,凉润平和,不伤正气。
现代名医何绍奇先生颇喜此小方,他解说道:“海蜇味咸,荸荠味甘酸咸,皆性寒而质滑,有清凉内沁之妙……我常用此方治疗呼吸系统疾患之属痰热,痰色或黄或白,但黏稠而难以咯出者,用后一二日痰即转清易出”。
小儿推拿
①开天门:有疏风解表、清神醒脑之功效,适用于有外感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之小儿。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从印堂直推,至前发际,约30次。
②揉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之功效。用双手中指指腹分别揉左右两侧太阳,约30次。
③推上三关:有温阳行气、补虚散寒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血虚弱、四肢厥冷、病后体弱之小儿。用右手拇指指腹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向上直推至肘横纹桡侧端,约300次。
④推下六腑:有通腑泻热、凉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大热大渴、大便干结等实热症小儿,此手法性寒,注意适量不可太过,恐伤元气。用右手拇指指腹从肘横纹尺侧端向下直推至掌后腕横纹尺侧端,约300次。发热高者,可适当增加次数。
体质偏弱或有寒热兼夹小儿,推上三关和退六腑可协同使用,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防止大寒大热。
婴幼儿感冒,咳嗽,多涕,鼻息不利,对难以给药者,可用鱼腥草30g,置罐内,加水,使文火煎沸,让药气溢出,近患儿闻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每次煎熏1小时,1日数次。
穴位贴敷就是将药物进行研磨,以膏药的方式在相关穴位进行贴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操作方便、不需入口、无副作用,患儿接受度较好。
我们科室(中医科)已开展穴位贴敷项目,作为小儿咳嗽的辅助疗法,具有良好的疗效。需要医生对患儿进行辨证后,科学选取肺俞、大椎、天突等穴进行贴敷,使药物从皮肤吸收并刺激经络穴位。
注意事项
介绍了这么多中医的小妙招,那么小儿发热咳嗽的调护应该注意什么呢?
1.注意休息:热盛则耗气,《内经》云“壮火食气”,小儿气血尚未充盛,气耗则体虚,故宜注意休息。
当下的孩子学业压力较重,但外感后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否则劳心劳力,正气不足,又容易招致外邪,中医谓之“劳复”。
2.保护津液:热盛则伤津,小儿稚嫩阴之体,易为热伤而脱液,所以发热患儿应保证饮水,还可配合米粥,以固护阴液。
3.注意饮食:发热患儿食欲减退,脾胃功能减弱,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少吃生冷油腻肥甘之品。小儿本就容易食积,外感之后,饮食不注意容易发热咳嗽反反复复,中医谓之“食复”。
《医宗金鉴》就说:“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
4.高热患儿,家长要随时观察病情,及时退热,以免发生高热惊厥。高热持续不退者,当及时就医。
主要
科
室
简
介
中医科
ZHONGYI
成立于1953年。
图片
赵立民、潘梅月、戚竹梅、詹学斌、胡如冰、赵民望、阮玉东、李定江、阎羽临等多位温岭中医名家都曾先后在我科任职,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1名,温岭市名中医3名,医院125人才培养对象1名。
图片
1
门诊中医科诊治范围有哪些?
⑴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如呼吸病、胃肠病、肝胆病、肾脏病、结石病、代谢病、风湿病、冠心病、糖尿病、血液病、疲劳综合征以及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耳鸣、多汗、咽喉不利、肢体浮肿、颈肩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等;
⑵部分皮肤科以及外科疾病:如各类疮疡疖肿、皮炎、湿疹、痤疮、荨麻疹、面部色素沉着以及部分外科疾病的手术后调理等;
⑶妇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痛经、子宫肌瘤、附件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以及不孕不育、中药保胎、妊娠呕吐、产后调理、更年期综合症等;
⑷部分儿科疾病:如小儿咳嗽、小儿食欲不振、小儿遗尿、小儿腹泻、小儿便秘、小儿多动症、儿童性早熟以及新生儿黄疸等。
⑸各种恶性肿瘤的手术放化疗后调理、靶向药物治疗时的解毒增效治疗以及中药保守治疗等。
2
新开的中医治疗室能干什么?
目前中医治疗室已陆续推出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平衡火罐、中药热奄包、中医定向透药、中药涂擦、中药封包等中医外治方法。除了在养生保健、冬病夏治、体质调理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外,穴位贴敷疗法对于疲劳综合症、顽固性失眠、习惯性便秘、慢性鼻炎、慢性咳喘病、胃肠功能紊乱、颈肩腰背疼痛、痛经等疾病同样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