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 警惕诱发出血

作者: 王凌云 王军友 来源: 脑外二 发布时间: 2015-08-06 08:50:58

  今年59岁的毛阿婆三年前曾做过心脏手术,术后一直口服抗凝药物。然而,今年7月初在家不小心跌倒,头部着地,当时除了头痛头昏外,没有其它不适,就未在意。午夜,毛阿婆出现恶心呕吐,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往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头颅CT后,初步诊断为:右侧颞枕急性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骨及左侧顶骨骨折。因毛阿婆神志清楚,能走能动,血肿量不大,医生建议挂瓶治疗。
  但毛阿婆的出血却持续增加。第二天早上9点复查头颅CT显示新出现大脑镰旁血肿。下午5点半,毛阿婆陷入昏迷,检查头颅CT显示仍在出血。脑外科医生赶紧给毛阿婆做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手术后毛阿婆仍然昏迷,生命垂危,复查头颅CT显示位于右侧额颞顶的大脑又出血了。
  为什么在不停的治疗下,毛阿婆的出血却无法好转?医院副院长、脑外科滕灵方主任医师指出,引起血肿扩大的罪魁祸首正是毛阿婆长期服用的抗凝药物。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经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2020年将达到2.43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和高血脂、脑卒中后病人需要服用不同类型的抗凝药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风险就是继发出血。轻者口腔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或者血肿,眼球结膜下出血,镜下或肉眼血尿,呼吸道出血,月经增多或者黑便等;重者出现腹腔出血,脑出血等。
  据我院脑外科统计,近年来,该科共收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引起出血的患者20多例,其中近80%的患者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像毛阿婆经历二次手术的患者有6例,在上述20多例出血患者中,3成是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引起出血,4成是由于跌倒造成出血。经过多种手段治疗后,不少患者还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因病情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如何避免或减少口服抗凝药物导致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滕灵方主任医师提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防跌倒意识,加强防跌倒的措施。
  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老人跌倒,直接医疗费用超过50亿人民币。因此,如何减少老年人的跌倒,已经是老年伤害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滕灵方主任医师提醒,老人受伤多由平地跌倒所致,其中,在家中跌倒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做好防跌倒措施。如防止老人在厕所跌倒,或是在半夜起床,迷糊的状态下跌倒等。对于防跌措施,滕灵方主任医师建议:
  1. 长期规律运动。运动可增强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其中打太极是一项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2. 选择合适舒适的鞋子。避免高跟鞋、人字拖等。
  3. 改建居室格局。为了保障室内安全,建议将堆积于过道、厨房、浴室的报纸、电线、电话线等杂物清除;茶几、书架、植物等避免放在狭窄的地方;衣服、碗碟、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放置在容易拿到的地方;地上有积液、食物要及时清除;浴室尽量用防滑地毯;如果有条件,也可在浴室内外安装把手。
  4. 室内保持充足的光线。在卧室、浴室和过道都装上夜间照明灯;若半夜经常需要起床,床头柜最好备有一个台灯;开灯后再起来;手电筒应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以备应急。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夜晚,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易造成血压迅速下降晕厥,这可能是老年人经常在卧室摔倒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起床时先应在床边坐半分钟,再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