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人:王希佳,市一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记录时间:4月5日
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以此纪念最早描述这种疾病的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这天是他的生日。这一活动的宗旨在于,促使帕金森病患者、他们的家人、专业医疗人员共同努力,不仅让帕金森病家喻户晓,而且要提高公众的关注程度。
帕金森病多见于老年人,我市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态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帕金森病发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四五十岁发病的患者不在少数。
据统计,中国约有2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在我市,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偏高。
在中国,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伟大领袖邓小平都是罹患了这种疾病。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为止仍不是很清楚,主要可能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饮食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得了帕金森病。有一次,我去菜场买菜,出于职业习惯,我从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初步判断对方有可能得了帕金森病,建议他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还有一些帕金森病患者,认为出现运动迟缓等症状是关节出了问题,就找骨科医生就诊,结果在治疗中走了弯路。
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老年人平时可多打太极
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和非运动症状。如果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态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中后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临床诊治中,医生和患者还要多留心非运动症状,比如抑郁、焦虑、疲劳和睡眠障碍等。有研究统计,高达62%的帕金森病患者没有报告过非运动性症状,如冷漠、痛苦、性功能障碍、大便失禁或睡眠障碍等。
事实上,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很常见,甚至可能是其首要表现。尽管一些非运动症状主要出现在帕金森病的早期,甚至“运动前期”阶段,但另一些症状(如疼痛、疲劳)则会贯穿于其疾病的全过程,尤其是疾病晚期阶段(如痴呆、淡漠、自主神经失调)。
目前由于缺少预防或根治的有效手段,帕金森病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帕金森病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血管性等。绝大多数是属于原发性帕金森病,病因不明确,无法根治,这就类似于原发性高血压。一旦被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控制病情。
在日常生活,首先建议老年人适当地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不但有益身心还能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例如跳舞、下棋、打太极拳等。目前,已发现太极拳和抗阻练习能降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风险。其次,需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以及农药等。同时,避免或减少应用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
对于帕金森病,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老年人若出现手抖夹菜不准、动作迟缓、纽扣子等精细活做不了,双手像灌了铅般沉重,建议他们最好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