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科普】测血糖不是治疗,有没必要天天测?

作者: 文/林丽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5-12 08:44:54

都说糖尿病要“管住嘴、迈开腿”到底要怎么管?怎么迈?一直是困扰“糖友们”的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就是我们说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然而,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任何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不舒服:

1.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不易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反复的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视力减退、视力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工作障碍;

5.过早发现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出现微量或者明显蛋白尿。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神经和血管损伤。

 

1.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如手足远端出现手套或袜套式分布,伴有痛觉过敏、疼痛等症状,下肢比上肢严重;

2.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

3.中枢神经损伤:缺血性脑卒中、脑老化加速及老年痴呆等。

4.血管损伤: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主,如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为主。

糖尿病虽不可治愈,但血糖控制得好,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要和内分泌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时调整出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就没那么可怕。

日常注意自我管理:包括生活管理和医疗管理。生活管理一般包括:饮食、运动以及生活护理技巧;医疗管理一般包括:血糖的监测以及学会正确、安全的用药。

 

糖尿病饮食技巧

一、应对饥饿感发生时:

1.减少细粮摄入,多增加一些纤维食物;

2.适当多吃些低能量、高容积的蔬菜;

3.少食多餐;

4.将口味变清淡,吃饭速度放慢,做到细嚼慢咽;

5.心理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忍耐适应,是可以缓解的;

二、降低食物升糖指数的方法:

1.粗粮代替细粮;

2.蔬菜类要合理加工;

3.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

4.急火煮,少加水;

5.副食中加点醋或柠檬汁,也是降低升糖指数的方法。

6.增加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

三、选择优质蛋白质:

1.每周吃鱼2-3次,以深海鱼为主;

2.去皮鸡肉是优质蛋白好选择;

3.适量选择低脂肪肉类,每天100-150g左右;

4.每天食用1个鸡蛋;

5.每天摄入适量的豆制品(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应减少摄入);

6.每天喝鲜牛奶250ml,最好低脂奶;

三、控制脂肪总摄入量:

1.少吃动物油,如牛油、猪油、羊油等;

2.烹调时尽量少用植物油,多用煮、蒸、拌等少用油的烹调方法,忌油炸、油煎;

3.选择瘦肉,尽量少吃或远离含脂肪较多的白色部分;

4.吃鸡肉、鸭肉时,去除外皮和脂肪层;

5.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尽量选用低脂、脱脂奶制品;

6.用各种调味料代替油脂;

7.少吃坚果类食品,每天坚果食用量不要超过50g;

8.少吃奶油类食物;

四、增加饱腹感

1.餐前饮用一杯白水;

2.用餐前,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和鱼肉类;

3.用餐过程持续20分钟,细嚼慢咽;

4.进餐中,根据需要可增加饮水量;

5.餐后尽快将注意力转到别处去,如出门散步、与家人聊天等;

 

互动问答

Q:一日三餐很简单的事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办呢?

A:作为糖尿病患者来说,学会自己掌握知识:控制总热量,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照四步法进行:

第一步:计算理想体重,确定自己的体型是肥胖、正常还是消瘦。理想体重=身高-105,目前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为肥胖,在理想体重上下10%为正常,低于理想体重20%为消瘦。

第二步: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理想体重X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能量。

第三步:根据总热量换算成具体食物:营养师把含有90千卡能量的食物定义为一单位,把每天所需总热量除以90千卡就可以得出每天需要几个单位的食物。

第四步:选择食物:根据季节和口味在中国糖尿病食物交换份表中选择相应的食物。

 

Q:听说糖尿病有遗传性,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下一代,是不是听天由命了?

A: 不一定的,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性格问题等。

遗传因素虽然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每一个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都会得糖尿病,举个例子:将遗传因素比作种子,种子放到土壤里会不会开花结果,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气,这就是环境。所以得了糖尿病的患者也要教育好下一代,生活方式要健康,这样下一代就不容易得糖尿病。

Q:很多糖友们凭感觉来决定自己血糖高低,认为平时测血糖不是治疗,没必要天天测?

A: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通过血糖监测获益,尤其是在服降糖药的患者,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生活方式。

 

1、建议糖友备血糖仪。

2、首先要了解糖尿病治疗目标:空腹4.4-7.0mmol/L,非空腹小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3、监测的频率:口服降糖药的监测频率:血糖未达标建议每个月4周连续进行餐时配对方案,达标后进行每个月1周餐时配对进行监测:餐时配对指周一测空腹+早餐后2小时血糖,周二休息,周三测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血糖,周四和周五休息,周六测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血糖,并加以记录,下次来医院开药时将记录本带上,医生就能准确判断你的血糖变化情况。所以血糖的自我监测还是有必要的。

 

作者简介

林丽,副主任护师,内分泌科护士长。糖尿病专科护士,从事糖尿病教育工作10余年。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质控小组组长,温岭市医学会内分泌学组成员,温岭市科普讲师团讲师,2016年荣获温岭市百佳护士称号,2020年荣获温岭市优秀科技人员。

糖尿病咨询门诊: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