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科普】避开这些原因,不再让“小石头”入侵你的胆囊

作者: 文/李剑锋 图/摄图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3-11 09:47:11

       每年体检查出胆结石的人可不少,合家团聚,走亲访友,面对美食当道,推杯换盏,少不了胡吃海喝,而正是这进食过多的动物内脏、肥肉、蛋黄等高胆固醇高油脂食物,为其埋下了诱发胆结石的病因。

      本期科普由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李剑锋介绍胆结石的防治知识。

      食用过多高油脂、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上升,很容易诱发胆结石。对于已经患有结石的病人,膏粱厚味还会刺激胃肠道分泌“胆囊收缩素”,而胆囊的收缩会使结石在胆囊内活动,进而诱发胆绞痛甚至胆道梗阻。

      有一种痛,痛到让你龇牙咧嘴,痛到让你恶心,痛到让你呕吐。想必不少胆结石患者都体验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患者面对胆结石引起突如其来的痛时束手无策,家属与亲朋好友也不能分担,只有在旁边看着干着急。胆结石影响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健康,有时也会影响你的家人和家庭。

有一个成语叫做“肝胆相照”,肝脏除了每天净化血液之外还有一个工作,那就是:分泌胆汁,而胆囊就像一个口袋负责储存和排出胆汁。

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胆囊排放不规律,储存过多胆汁,发生沉积;

2、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失调,如胆固醇含量高,结晶析出。

总结起来就是:胆囊肚子大、嘴巴小,适合藏污纳垢,也容易长结石。

       随年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胆结石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多,千万不可小视。但是很多时候患者被查出胆结石之后,往往第一反应就是询问结石有多大。而一旦听说结石比较小之后,很多人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既然结石还“小”,治不治无所谓,总觉得等以后变大了再治也来得及。事实上,体积较小的胆结石并非就比体积较大的胆结石来的更加安全。这是因为大部分胆囊结石在胆囊中的位置都是不固定的,会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移动,因此胆囊结石有可能在体位变化时掉进胆总管中,结石越小,掉进胆总管的机会越大,特别是泥沙样的胆囊结石。

 “小石头”常见危害有哪些?

体内的这些“小石头”危害非常多,下面几点就是胆结石的常见危害:

1、胆心综合征:胆结石会使患者的神经比较兴奋,使得心脏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血量减少,从而诱发心绞痛,医学上把它称为胆心综合征。

2、急性胆囊炎:有时候结石会因为体位的转动或者吃了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造成胆囊收缩使得结石阻塞胆囊管,最终引起急性胆囊炎。经常出现的症状有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

3、胆石性胰腺炎:胆总管和胰管交界处的开口细如针尖,结石容易卡在胆总管下端,这样会导致胆汁反流到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80-90%的胰腺炎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这是很凶险的临床重症,后遗症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可能导致死亡。

4、胆道梗阻、黄疸:结石堵塞胆囊出口,则可以引起上腹绞痛,恶心呕吐。结石在胆囊壶腹部或胆囊颈部嵌顿时,可以引起胆囊肿大,疼痛加剧,发热等,甚至引起胆囊穿孔,腹膜炎等,结石也可能排入胆管,可以造成胆管梗阻,轻则疼痛,重则腹痛、黄疸、发热,不及时抢救甚至会危及生命。

5、引发胆囊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70%-80%的胆囊癌伴有结石,结石的慢性刺激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因此,胆结石无论大小,都应该坚持“患石常复查,病起及时治”,坚持每半年一次的B超复查,监控结石的发展情况,出现并发症后积极治疗。随着目前胆结石诊疗5G理论的发展,专家普遍认为,胆结石越早治疗,对人体健康的损伤越小。

但是保胆取石面临的2大争议或许很多人毫不知情。

争议一:取石后反复发作的胆结

       临床上发现,保胆取石后仍然有非常多的患者会出现胆结石复发的问题。曾有调查数据发现,在439名保胆取石患者身上,随访10年后有41.5%的患者复发了胆结石。

争议二:保胆取石后增加癌变风险石“小石头”常见危害有哪些?

       有研究发现,保胆取石后发生胆囊癌的事件不少,而国内外也有不少医生发现,保胆取石后,确实有更高的癌变风险。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一观点,但这样的争议也影响了医生的决策,让保胆取石逐渐在国际上被淘汰,毕竟癌变可不是闹着玩的。

       很多患者在查出胆结石后,更愿意接受保胆取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保留自己原本的胆囊,毕竟是身体的一部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保胆取石后,留下的是健康的胆囊还是已经生病、高癌变风险的胆囊很难判断。如果一味地要求留下自己的胆囊,或许面临的不仅仅是复发的胆结石,还有更高的胆囊癌风险。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摘除胆囊后,如果你本身就属于体型消瘦,肠胃问题比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因此加重不适,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产生不好的影响,从而出现体重骤减,容易腹部不适等问题。

      而且胆囊切除后,没有了存储胆汁的空间,如果没有按照一定的饮食习惯来进食,就可能因为胆汁持续的分泌,流入胃部、肠道内,而带来不适的症状。而且考虑到胆囊切换后身体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如果吃了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也可能引发脂肪泻,增加消化的负担。

      所以,面对胆囊结石,是选择保胆取石,还是切除胆囊的方式来治疗,其实各有利弊。但是目前国内更多的还是结合人们的意愿,采用保胆取石的方法,但更优先推荐采用切除胆囊的方式,也是出于对预后的考虑。在手术前,也该了解清楚,两者的区别以及预后的情况,学习国外的胆囊摘除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四类人是胆石症的高发人群其中,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

01中老年群体

年龄越大,患胆结石风险越。50岁以下,胆结石的发病率为10.2%;60~69岁,发病率为38.6%;80岁的人群,发病率可达到53.3%。

02肥胖及体重突然下降的人

肥胖人群患胆结石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4倍。

但体重下降过快,也容易患胆结石,因为体重突然大幅度下降,会让胆汁分泌紊乱,增加胆结石发病风险。

0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都可能诱发胆固醇结石,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是正常人的2~3倍。

04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

主要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可以使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促进胆固醇增高,多种因素下使得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检测胆结石方法

检测胆结石最有效的手段:B超(肝胆彩超)。

最前沿的胆石症治疗方法:胆囊结石需要把胆囊和结石一起取出来,方法是在肚子上打三个眼,在手术钳和超声刀的配合下去除瘪掉的胆囊和结石。

专 家 简 介

李剑锋,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擅长:腹腔镜在腹部外科的应用,如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胆道探查、双镜联合胆道取石、腹腔镜下疝修补、单孔腹腔镜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