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室里,抢救生命是第一位,这就要求手术室的医生们抢救过程必须分秒必争。
在温岭一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手术团队,手术医生每天一进手术间,就必须在手术服内穿上重达十七斤铅服,将自己严严包裹,闷热地置身于强直线辐射里,每次手术都要经历几次湿透手术服,直到手术结束,走出手术间,又再次适应冷热交替的温度……这个团队就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应用)手术室的医生护士们。
辐射强,工作量大,手术服闷热且笨重,手术间内外温差难以适应……这便是DSA手术间里,医生护士们常有的工作环境,而这支团队也从不屈服于射线的辐射,奋力地抢救患者。
据悉,在只拥有一台DSA手术操作机器的情况下,温岭一院2017年11月份的DSA手术就有171例,12月份更是达184例,这比在老院区(温岭一院于2017年10月28日完成新院区搬迁工作)的手术量还多了约40余例,相比台州地区同样拥有一台DSA操作机器的其他医院,医院的手术量居高。可想而知,这个团队的巨大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
尽管手术量多,工作环境手术成功带来的喜悦,常常冲淡了大家的疲倦。
1月11日,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刘丽国在完成上午最后一台DSA手术后,他走出手术间已是大汗淋漓,脱下笨重的铅衣,再次如释重负,而里面穿着的衣服如意料中的湿了个遍。
“一天的手术,我们经常要湿透好几件手术服。”休息片刻,刘医生笑着谈到自己在DSA手术室里的工作,“每台手术几乎是直观而成功的,我们虽然很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据悉,长期的辐射环境和工作量,让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腰背痛、腰椎不适或者膝盖上落下些小毛病的症状。说到医生们的工作状态和健康状态,导管室负责人刘茜还补充道:“手术室温度高,衣服特别重,一台手术下来,医生们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他们比我们辛苦得多。”
由于DSA手术病人多,手术间每天需要用到大量导管,负责记录导管使用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陈茜翻着记录表,认真仔细地核对着手术病人的导管类目,反复确认无误后,又继续核对着下一位手术患者的导管规格。
DSA手术作为一种介入手术,具有安全可靠、损伤小、病人痛苦小而易于接受、适应症广而无绝对禁忌症、疗程短、见效快的众多优点,但不少人还并不完全知晓。“很多人还不了解介入科是怎么回事,目前医院从事介入科的医生也较少,但随着近年来介入手术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以后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应用。”刘主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