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前,一位老伯治好了多年未愈的褥疮,在欣喜之余他拨打了本报热线8690 1890(拨了就灵 一拨就灵),想要感谢市一院烧伤科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服务态度也好,真心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烧伤科,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科室?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连续七天只睡一两个小时,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在烧伤科工作,需要强大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每天,他们面对的常是“面目全非”的烧烫伤患者,闻着浓浓的腥臭气味;病房里时不时传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们要轻声细语给予鼓励;给危重患者换药、治疗,往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夏天的时候,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烧伤科医生是个体力活,年纪大了干不了。”烧伤科主任张明师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0年,说起这份职业,他用“脏、苦、累”三个字概括。碰到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往往要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以上,甚至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稳定度过“休克期、感染期”。
张明师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1岁的孩子大面积烧伤,参与抢救的医生连续工作了七天七夜,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输液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情绪烦躁。”张明师说,烧伤科医生要掌握患者每个时间段的变化,输液过多、过少都有可能导致抢救失败。特别是对于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医务人员需要长时间密切观察每个时间段的病情变化以及时调整输液量。
“我们科室的医生都能吃苦、耐劳,且非常团结。”烧伤科不少医生都是张明师手把手带出来的,看到“徒弟”们这么辛苦,他直呼心疼。
从柜子里,张明师拿出一套工作服,“我们的工作服是黑色、墨蓝色的,这样耐脏,另外还要多备两套,方便换洗。”由于烧伤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张明师身上的担子很重。“其他科室主任,大部分早上查房一次就好,我们还需要在中午、下午、晚上多次查房。”
治疗时像洗“桑拿”,患者都心疼
遇到煤气爆炸的患者,因抢救需要,他们的气管大多要被切开。患者整个头部肿胀得厉害,甚至没有了“人样”。“这个时候,患者会恐慌、无助。”张明师说,作为烧伤科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安抚患者焦虑的情绪。
“患者无法说话,有时我们要握着他们的手,用点头、摇头来交流,给予患者治愈的信心和希望。”为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还要不时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要勇敢、坚强。
记者了解到,由于烧伤治疗的特殊性,烧伤患者必须躺在病榻上接受创面远红外辐射治疗,夏日罩上被单,冬天盖上棉被,被铺里面散发着热臭。烧伤科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钻进烤架里给病人做治疗,冬天还好,夏天,即使是三伏天,也要衣帽整齐,戴上口罩。如果碰到的是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往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衣帽、口罩全被汗水湿透,浑身就像洗了个“桑拿”。
“看着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真让人心疼。”李阿姨因手臂烧伤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对此深有感触。
“收到锦旗、感谢信,这样的事对我们科室来说已非常普遍。”张明师说,当时在老院的时候科室积累了一大箱的锦旗,甚至连更衣柜上都放满了。但张明师说,患者的一句谢谢,要远远超过这些荣誉。
照顾连家人都嫌弃的患者,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爱
烧伤科有时会收治严重溃疡或褥疮等患者,而他们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体质差,基础疾病多,比如老慢支、肺气肿等。”张明师说,烧伤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富有创新性的医学学科。对于烧伤科医生来说,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慢性创面患者,由于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创面不容易恢复。“这类患者长了脓包,甚至‘烂穿’了,浑身发散着恶臭,痛苦不堪。”张明师说,有些患者由于溃烂面积大,家里人都不愿意护理他们,而医务人员每天都要跟他们打交道,还要不断随访、叮嘱。
张明师向记者说起这样一件事,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因脚上流脓被工友送到医院。经检测,这名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自己都不知道。
当天,连着有好几台大手术,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张明师还是立即为其安排手术,并在欠费的情况下给患者治疗,“我们都不想他年轻的生命留下遗憾,一旦截肢,对他的生活影响太大了。”
“华灯初上,身边却一个亲人都没有。”对于弱势群体,张明师总会多一份关爱和耐心。“烧烫伤治疗费用高,且治疗时间长。”在长期的治疗中,烧伤科医务人员跟一些患者成了朋友,给予他们更多关照、关爱。
爱心是根本,医术是基础。只有具有仁爱之心,才能成就仁者之术。张明师认为:“当一个人患病后,除身体不适外,精神也很痛苦,求医心切,这样就更促使了做医生的责任感,应该用更好的服务去减轻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