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市一院急诊中心荣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

作者: 朱丹君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6-01 10:09:10

  抢救生命的紧要关头,都有他们匆匆的脚步;突发的灾难抢救,都有他们冲锋的身影……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中心的医务人员就是这场战争的“先锋部队”。每一天,他们都在演绎着“与死亡抢时间、靠时间抢生命”的生死急救之战。

  这是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先锋群体。去年,市一院急诊中心获得“温岭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今年5月,该中心又荣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这也是我市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百名医务人员,承担了百万人口的急救工作

  急救中心可以说是医院最忙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时间就是“白+黑”“5+2”,没有休息日与工作日之分,而且时常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插管、心肺复苏……这几乎是急救中心护士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在打针、输液方面,急救中心护士的动作比一般护士更迅速,无论是眼力还是下手时的动作,都要求“快、狠、准”。

  “我们的工作忙起来,每天跟打仗一样。”市一院急救中心护士长助理周君杨说。她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子,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已在急救中心默默工作了7个年头。记者发现,小周的声音听着有些嘶哑。

  “我们科室的护士,大部分患有声带小结,就是因为工作时讲话讲太多了。”护士长王慧平说,“腰肌劳损、静脉曲张,这些也是我们的职业病。”

  市一院急诊中心包括急诊科、“120”、急诊ICU和留观室4个部门,只有107名医务人员,却承担起我市百万人口的急救工作,主要从事急症患者的检查、抢救、护送入院及清创缝合等,年就诊量大于16万人次,其中重危患者占15%以上。

  “老慢支、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患者特别多,而且大部分是老年患者。”王慧平说,急救中心平均一天要抢救七八十个患者,“遇到气温突变,急救中心常常人满为患。我们忙得跟陀螺似的,根本停不下来。后半夜抢救十多个患者那是常有的事。”

  工作量大、压力重,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

  “昨天晚上又看了十几个急诊患者。能抽空坐着休息会儿,是一件幸福的事。”忙碌了一个晚上,急诊内科医生金晓红的脸上充满倦意。“有时候忙起来,患者一个接着一个,等医生把所有的患者看完,常常都错过了饭点。”一旁,有位护士补充说。

  急诊中心副主任朱金强表示,在急诊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比较年轻,他们常年在超负荷的高压下忙碌着,“常常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急诊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医务工作者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在工作中,他们也有委屈。“今年上半年,已经发生了4起患者跟护士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王慧平说,“很多患者都是从方便自己出发,往往忽视了急诊的概念。有一次,一名患者家属前来挂急诊号,但是患者没有同时到场,被拒绝挂号后,就与医务人员发生了冲突。另外,醉酒患者一言不合就对医务人员大打出手,这也是常有的事。”

  “没有待过急诊,对医务人员来说可能是个遗憾”

  救死扶伤,责任如山。急救中心奉行“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服务宗旨,心系温岭百姓,致力于追求迅速、全面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质量。

  重大疫情来临,他们挺身而出,能打硬仗。有一年,我市手足口病疫情爆发。急诊中心医护人员全体出动,全力应对,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连吃饭、上厕所都抽不出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不少医生护士累病了,嗓子喊哑了,但谁也没有“下火线”,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公共事件突发,他们召之即来,战之能胜。2015年7月,大溪发生房屋倒塌事故。事故发生后,冲在最前线的是急诊中心的医务人员,他们中有的奔赴事故现场参与抢救,有的取消休假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参与作战。当时,重症监护室主任助理王妙淑刚刚动过手术,但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后,她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医院,在连续抢救伤者17个小时后,因体力不支晕倒在监护室。

  致力公益,他们身体力行,情暖百姓。在急诊中心,常常会碰到一些无人照顾的患者。市一院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紧急开展救助。曾有一名癫痫患儿被家人遗弃在医院,医务人员为他送来了衣服、奶粉,还多次联系其家人,最终送他回家。对于身份不明的患者,他们还要联系民政局、流管局等部门,让他们有一个安身之所。

  “没有经历过战场,没有在急诊中心待过,这对医务人员来说,应该是个遗憾。”急诊中心副护士长王艳秋认为,在急诊中心,医务人员有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除了要掌握娴熟的急救技术,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预见性,同时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这样才能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