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突发】29岁青壮年重症肺炎危及生命 温岭一院ICU联合多学科运用ECMO成功抢救

作者: 文/图 王凌云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2-27 10:02:35

      2月26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成功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抢救一名重症肺炎导致多器官衰竭的青年男子。

     今年29岁的年轻患者肖某三天前染上了感冒,开始发烧、咳嗽,在当地一家诊所诊治,然后病情没有好转,越发加重了。2月25日,患者开始咯血,呼吸越来越急促,胸闷加重。当天下午,他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就诊。检查发现,患者双肺部严重感染,氧饱和度仅60多,急诊医生为其实施了气管插管,并送入ICU进一步抢救治疗。

      在ICU内,医护人员为患者用上了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急救措施,在给予100%的纯氧状态下,他的血氧饱和度仍无法改善,仅在70-80之间。到了26日中午,再次拍片显示患者的肺部感染还在加重,并出现了多器官衰竭现象。

      如果不做其他治疗措施,患者未来一两天内就可能因为严重缺氧而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在进行综合评估后,判定患者存在ECMO辅助治疗指征,与家属沟通后,医院决定启动由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ECMO医疗团队,启用ECMO,与死神抢时间。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它是针对严重心肺功能损伤或衰竭时的终极支持手段。“ECMO主要分为VA-ECMO和VV-ECMO两种模式,前者对心脏和肺都有支持作用,用于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后者主要是替代肺的功能,用于治疗呼吸机都无法改善的严重呼吸衰竭。

     2月26日下午17点30分,超声科副主任金怡采用B超探查患者双侧股静脉位置。17点45分,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洪军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急重症中心主任宋于康、副主任张帅、麻醉科副主任郑燕国,及ICU其他医护人员一起,齐心协力为患者进行了ECMO置管,随后进入VV-ECMO辅助状态。

     一进入VV-ECMO模式,患者的血压、体温等迅速恢复正常,氧饱和度也达到了100。

     据介绍,下一步还需通过综合治疗,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各器官功能改善明显后,将撤离ECMO。

     据介绍,ECMO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简单来说,它就是暂时代替了人体的心肺功能,相当于在患者体外设置一个“人工肺”、“人工心”。

      ECMO是利用一个类似“水泵”的装置,将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的人工氧合器,血液被充分地结合了氧气后,再输回患者的静脉或动脉系统,从而维持人体脏器组织的氧供。在这期间,患者自身的肺和心脏可以得到休息,为肺功能、心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所以被称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

      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温岭市危急重症学科群的雄厚实力。此次多学科成功运用ECMO,不仅填补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这个领域的空白,也为医院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新的保障,充分展现了医院危急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实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