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医生日志】脑卒中康复治疗 远离这四个误区

作者: 来源: 温岭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7-05 09:44:09

  记录人:饶高峰,市一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记录时间:6月18日

  突发脑卒中后,患者被家人送到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稳定,就被接回家中休养——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由于脑卒中患者有肢体瘫痪、吞咽困难、认知困难等一系列障碍,临床住院急症治疗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其实是早期康复介入及后期康复规范治疗。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均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这导致了很多人就医不及时,从而留下终身残疾。

  误区一:不用做康复治疗,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

  ●错,康复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许多脑卒中患者觉得,只要坚持吃药,就可以恢复肢体功能,不需要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但实际上,卒中等因素造成的脑部损伤会引起功能障碍,单用药物无法达到康复目的,只有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才能使患者逐渐恢复身体机能。

  有调查显示,对于卒中引起的偏瘫,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比单纯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恢复率高24.5%。一般来说,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了。发病后3个月~6个月,是重要的康复训练期,在这个阶段抓紧训练,才有希望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此外,有些家属认为,康复训练自己做就可以,不需要去医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方面,家属对康复缺乏了解,不知道通过何种训练可以让患者康复得更快;另一方面,盲目进行训练,反而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一旦训练中出现卒中复发等急症,常会耽误救治时间。

  误区二: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错,康复治疗手段多样、专业性强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脑卒中患者如果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的话,80%可恢复独立行走,40%~50%的患者可正常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缺乏康复治疗,导致生活无法自理。

  因患有脑卒中等引发的后遗症不可小视。有些患者突发脑卒中,在医院就医后,认为病情已经稳定,就选择了出院,且此后也不再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往往会错过最佳康复时机。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市民对康复治疗存在诸多误解,以为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或是做做针灸、推拿、按摩……其实不然。针灸、推拿、按摩只是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内容,属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现代康复治疗手段比以前多,两者应有机互结合、取长补短。

  误区三:下地越早、活动量越大,身体才能尽快恢复

  ●错,可能造成身体损害

  不少患者急于求成,认为下地走路越早就恢复得越快。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患者刚出院,很多家属就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可能会导致患者踝关节及膝关节损伤,还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如膝过伸等。

  患者应当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练习用拐杖支撑进行站立、重心转移、单足支撑、原地踏步或跨步等,为步行训练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患者要在腿部有足够的负重能力,并具良好站立平衡能力,能主动屈髋、屈膝后,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步行训练。

  有些患者或家属觉得活动量越大,恢复得越快。其实,盲目增大运动量会逐渐加重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肢体因肌痉挛而失去活动能力。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并持之以恒。不是多动就好,而应根据康复计划,遵医嘱合理进行训练。

  误区四: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就能恢复功能

  ●错,主动训练效果更好

  早期,患者瘫痪的肢体无法运动,可由家属或患者用健康的一侧肢体来协助患侧进行运动。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应尽早进行主动性康复训练,并随着体力和心肺功能的恢复制定恰当的训练计划,才有可能让患者的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研究显示,主动训练的程度越高,患者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就越好,所以被动训练不可能取代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必须作为主要的康复手段,患者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康复治疗师进行各种适合自己的主动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该及时到专业的康复医学科诊治。不要迷信网络传言,自行对患者进行训练;也不要迷信所谓治疗卒中的“神药”。只有在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康复评定,实施规范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