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人:周倩,市一院针灸推拿科医师
记录时间:7月1日
正所谓:“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将至,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此时是通过冬病夏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的有利时机。
冬病夏治作为我国医学中的特色诊疗方法,以其优质、高效、实惠、便捷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在伏天未到时,已有一大批“粉丝”早早赶到市一院针灸推拿科预约。
冬病夏治,可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的疾病
什么是冬病夏治?这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在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适宜,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另外,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冻疮、妇科疾病等,也适宜冬病夏治。老年人寒症的颈、肩、腰腿痛等也适合。
夏天是治疗小儿疾病的绝佳时机。对于儿童来说,冬病夏治治疗时间越早越好,因为年龄越小,其免疫功能、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纠正。抓住三伏天贴药的有利时机,药力较容易渗透到体内,因此用药后吸收得较为彻底。另外,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对部分人而言,仅仅依靠一个夏天的治疗是不够的,有的需连续治疗几个疗程(即几个夏天),效果才会显著。
方法多样,采用内外联合效果更好
冬病夏治方法可概括为“外祛风寒、内服温热”。外祛风寒,指的是通过穴位帖敷、针灸等方法,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除;内服温热,是指三伏天宜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从而达到扶助正气的功效。一般来说,采用内外联合的方法效果更好。
冬病夏治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火龙灸”、“督灸”、“毫针”、“拔罐”、“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其中“穴位贴敷”(又称“三伏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有人在药物敷贴后4至6小时可能会有刺痒感,这是药物渗透表皮后的一种正常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可能起水疱。这是药物被人体充分吸收、穴位敏感造成的。因此,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但也并非起疱越多越大越好。为防止感染,不要抓破水疱,小疱可等其自行吸收,大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引流,外涂皮维碘液。
需对症下药,请不要网购“三伏贴”
虽说冬病夏治对一些慢性病产生较好的防治作用,但并非人人皆宜,像孕妇、对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破损者、强过敏体质者等不适合冬病夏治。患者最好不要网购成品药膏,自行敷贴,最好去正规医院对症治疗。因为敷贴穴位普通市民难以掌握,敷贴位置不对,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中医讲究治养结合,所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具体表现在:1.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2.应尽量避免烟酒、海鲜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3.要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
链接: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