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关注】开学了,家长别忘了对孩子心理健康评估

作者: 周朝昀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2-18 16:41:10
 上周六,高中生小红对父母说:“能不能带我看一下心理医生。”
    小红是一位高二的学生,平时不爱说话。因为小红的学习成绩不错,加之比较懂事,所以父母和她的沟通也很少。这次小红向父母提出看心理医生的要求,在她父母看来很突兀。看着小红的眼泪,父母知道问题严重,所以双双请了假陪孩子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特需门诊。
    来到诊室,小红一直在哭泣低语。小红向医生伸出了左臂,左臂上有着几十条伤痕,小红说都是自己在痛苦中用美工刀划伤的。站在一旁的父母露出了惊讶和难过的表情,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在心理医生耐心的问询中,小红道出了心声。
    小红17岁。一年前考入高中读书。高中的课程让小红感受到压力很大,小红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成绩仍然不理想。高中开始,她觉得自己在学校没有朋友,看见别的同学三三俩俩的出入很是羡慕。她一直以来都很自卑,觉得不够优秀,会让父母失望。她回家看见父母每天忙碌的样子,不愿意打扰父母,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后来她有了自伤的行为,每每用美工刀划伤自己的时候,似乎觉得舒服一些。但是这种好的感觉仅仅是一时间的,然后有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中。最近2周小红失眠特别严重,彻夜难眠的痛苦迫使小红向父母提出看医生的要求。
小红的讲述让父母感到很难过。在他们的眼里,小红是一个简单又乖巧的小孩子。他们觉得提供孩子温饱的生活和上学的条件就行了,平时工作的繁忙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关心,每天连三句话也说不到。他们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不良的心态,轻视了孩子在生活中的压力和交往中的烦恼,更从未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存在自伤的行为。
    小红被诊断“抑郁症”,医生给予了心理上的支持和药物上的干预。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主任周朝昀主任医师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意志和情绪,情感之间的矛盾,都表现得比较突出。他们身强力壮,思想单纯,善于感情用事,易冲动,自制能力差,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关注是刻不容缓的。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青少年列入抑郁症防治的头号重点人群予以关注和干预。
    抑郁症致病因素通常与遗传和外部压力有关。如来自学习、身体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环境的压力。青少年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受到负面刺激或打击,可能产生抑郁倾向。如果自身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疏解,外加家庭、学校、社会疏于关怀,抑郁倾向就会加剧。去年12月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相当于把抑郁症防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由于抑郁症症状隐蔽,外加公众对其认知不足,抑郁症易被误以为“坏心情”,甚至被污名化为“矫情”“偷懒”等等,以致忽视防治。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青少年已出现嗜睡、疲乏、失眠、提不起学习玩耍兴趣等抑郁倾向,但自己不知抑郁症已悄然降临,家长也不知道找专业医疗机构干预,导致孩子病情一拖再拖,延误最佳治疗期。
    临床经验表明,抑郁症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正确看待,发现异常,及时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接受专业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重归正常生活。越早发现,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及早进行干预,也能让青少年在和抑郁症孤独痛苦的对抗中,早些得到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轻则使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疲乏等状况,重则导致自残行为,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类精神疾病。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聊天或运动,维护好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讲述和理解孩子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改变。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的迹象,要及时陪同孩子来医院就诊。周朝昀提醒广大学生家长:开学了,家长别忘了对孩子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