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在心理科门诊,未成年患者也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数量还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翁小娟表示,今年以来未成年患者就诊明显增多,年龄从5岁到18岁都有,以初高中生为主。
案例一:
今年,有一位初二的女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心理科门诊,原因是女孩不想上学了。在父母眼里,这位女孩一直是个很乖的孩子,乖乖学习,还会帮父母做家务。但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女孩开始不想上学了,初期在父母的劝说下,还会去上学。慢慢的,父母的劝说也没有效果了:一听父母劝上学,女孩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甚至会发脾气,扔东西。直到有一天,父母在她胳膊上发现了伤痕。原来她有了自残行为。
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原来女孩从小跟父母分开,出生不到1岁,父母就在外做生意,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父母后来又为她增添了一个弟弟。她从小跟家人关系疏远,尽管上小学后,父母回到家里带她一起生活,但她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敏感、闷闷不乐,想的很多。由于平时跟家人沟通较少,父母以为,这是她乖巧的表现。
案例二:
这名小孩在心理科就诊前总是出现腹痛,父母带他到多家医院就诊,甚至到杭州医院,做过胃镜、CT等检查,但都没有检查出任何器质性问题。期间,小孩有半个月时间没有上学,恢复上学后,又会出现腹痛、头痛等症状。家长认为可能是小孩为不愿上学找借口,就严厉批评,从而引起冲突。
翁小娟表示,这其实是他心理问题出现了躯体化表现。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关系紧张,造成孩子在学校无心学习,在学校也遇到挫折。当心理有疑惑,遇到压力也不知如何缓解时,就出现了躯体化表现。经过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后,他已逐渐好转,回到学校。
据介绍,当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有: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残行为。由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都会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如何更好地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养育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福利来了!!医院开通了订阅号。
订阅号将加强医患互动,开设视频直播及名医LIVE栏目,进行视频科普宣教直播及语音轻直播,同时建立微信矩阵,将医院科室微信号统一管理,拓展科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打造一个集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健康知识、医学科普传播平台。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翁小娟将举行公开课《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邀您关注参与!课程还将进行网络视频直播,让没时间到场的您可以同步聆听,参与咨询!
公开课时间:6月14日下午2点30分
公开课地点:3A4号楼2号会议室
直播地址:关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