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市一院神经外科成功建设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这是继肾内科、感染科之后该院入选的第3个省级医学龙头学科。此外,该院还拥有台州市支撑学科儿科和心血管内科,共建学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温岭市重点学科群3个,重点学科12个,重点扶持学科4个。
学科建设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一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推进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快速发展。
优势学科、品牌学科,撑起医院的一片天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内涵建设,这是市一院近年来着力走好的一步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院长陈军政表示,医院要发展,学科是关键。只有重视学科建设,才会有一个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涌现、崛起,最终才能撑起医院的一片天。
2001年12月,市一院儿科成为温岭市首个台州市重点学科;2007年,儿科(小儿感染)又被列入省医学重点扶持学科,结束了温岭无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历史;2009年,该院肾脏内科被评为省基层医学龙头学科;2009年成立的介入科,可以开展各类介入治疗50多种;2011年,该院感染科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至今,该院拥有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3个,台州市重点支撑学科2个,重点共建学科3个,温岭市重点学科群3个,重点学科12个,重点扶持学科4个。同时,在重点学科和学科群的带动示范下,其他学科也竞相发展,百花齐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医院的科研项目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两年,该院医护人员发表论文327篇。其中,发表SCI文章23篇;课题立项69项,完成87项课题结题,获得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温岭市科技进步奖等30多项。
三大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中的亮点
去年7月,该院启动“强化科室管理,推进学科建设”活动。活动涉及强化科主任责任,建立科主任目标责任制,落实核心医疗、护理制度及三大学科群建设等。过了4个月,医院又召开“强化科室管理,推进学科建设”活动阶段性总结汇报会。
在会议上,规范原有MDT管理,继续组建新的MDT小组,强化团队医疗意识,组建若干个医疗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各学科的发展规划及各专业人才的专业方向,推进医技科室、护理的专科发展。针对原有学科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加强对院内薄弱学科的扶植力度,还开辟了若干个符合医疗市场需求的新兴学科。
“一所医院要成为一流医院,必须要在一二个学科领域取得突破,达到一流水平,然后再带动其他学科的整体水平。”陈军政表示,对任何一家医院来说,学科建设贯穿于整个医院发展、建设的全过程。
2016年,市一院心血管病学、脑血管病诊治、危急重症医学三大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脑血管病诊治学科群为例,主要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介入科和麻醉手术室。“通过多学科、多科室的紧密合作和提升,可以开展各项高难度的手术和治疗。”副院长滕灵方,也是脑血管病诊治学科群的带头人。据他介绍,去年该学科群取得台州市科研立项1项,省中医药科研立项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立项等诸多成果。
同时,市一院借鉴华西医院等大医院的经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以中心ICU为核心,整合急诊ICU(EICU)、儿科ICU(PICU)及新生儿ICU(NICU)为一体的危急重症学科群的构架。据统计,每年医院年均收治危急重症病人3000多人次。
多渠道、多平台培养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长期基础工程,不能操之过急,却又慢不得,需要从长计议,坚持不懈。”多年的临床医疗管理经验,副院长吴忠标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学科是基础和平台,项目和成果是品牌,人才是关键。”
去年,在市卫计局的牵线下,聘请了省级医院的4位著名专家为导师,推进心血管病学、脑血管病诊治、危急重症医学三大学科群的建设。同时,本着“请进来、送出去” 的原则,带动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后备梯队快速成长。
所谓术业有专攻,医院对人才的培养也有战略。针对学科技术骨干、潜力医务人员、规培生,采取三级人才梯队的培养模式。去年,医院选送了9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名潜力医护培养对象赴台湾彰化医院学习进修。对于返院的进修人员,还要跟踪他们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尽量做到学有所用,更好地服务患者。
同时,医院还积极借助外力,不遗余力地加强培训力度。比如开设浙大研究生班、鼓励医务人员读博,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正式签署“百家医院人才培养公益促进计划”捐助协议,成立医院与瑞客东华共建转化医学中心,选送医护人员到国内或境外进修学习等,多途径、多平台培养医护人员,促进临床科研发展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吸收国内外医院的先进理念及先进技术,个性化地培养医院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市医疗技术和人才培养不断向前发展。”陈军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