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长假过后,市一院迎来了就诊高峰。根据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月6日当天的门急诊人数达到6600余人。面对堪比春运的“就医潮”,市一院提前部署,开展了多项措施,从挂号看病到做检查、下诊断、制订治疗方案,患者在整个就诊流程中都能感受到井然有序。
其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一院就医,患者可以直接用市民卡或健康卡,在自助服务机、医生站及窗口进行预约、挂号、缴费等,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挂号、缴费排长队的现象。同时,医院还开发了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市民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预约挂号、了解各项检查报告,实现诊疗过程的便捷化、人性化、透明化和自动化。
分时段预约挂号,排长队现象明显好转
全面建设“智慧医疗”体系,是2016年市卫计系统的亮点工作之一。作为试点单位,市一院从去年3月份开始启动“智慧医疗”项目,9月份基本完成。
市一院引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建设分时段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通过电话、114、医院官网、微信、掌上温岭一院APP、微脉APP、自助机、现场预约、诊间预约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分时段挂号。
“目前,人工窗口挂号数明显减少,周一排长队挂号现象明显好转。”信息管理处主任谢海平告诉记者,自助服务机使用频率大大提升,“2016年12月,在自助服务机上挂号人数有11.9万人次,而人工窗口挂号人数仅5.3万人次。”
“以前挂号窗口队伍经常排长龙,现在,患者只要按照预约时间掐着点来就行。‘智慧医疗’系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便利。”谢海平告诉记者,在门诊看完病,可以直接在医生站刷卡结算,还可以预约下一次复诊的时间,看病更方便了。
此外,市一院门诊B超、CT预约已经开始试运行。“原先,医生开出B超单、CT单后,患者要到超声影像中心、放射影像中心找工作人员预约,现在病房和诊间的医生都可以帮患者预约,患者只要按时到检查处签到排队就可以了。”质量改进处主任蔡海军告诉记者。
让预约成为看病的常态,这是医改的重要措施之一。蔡海军表示,2017年即将上线的互联网医院项目,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可以在网上实现问诊、查询等,减少患者“非医”等待的时间,尽量做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
电子病历无纸化,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迈入“大数据”与“智慧医疗”时代。电子病历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市一院着力推进电子病历无纸化建设,包括电子病历应用系统改造、电子病历归档、电子签名三部分内容。至今,已基本完成测试科室病历模板、打印模板、知识库维护等。
“后期,市一院还要进行归档病历流转程序开发和测试,以及电子病历状态查询程序的开发等工作。”谢海平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流程,每位住院患者的资料都要进行备档,需要保存的资料有住院证、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表、CHA手术风险评估表、麻醉记录、出院记录等,需要打印厚厚的几十张纸。
病历的电子化,不仅仅是将患者的纸质病历简单地输入电脑,而是将就诊患者的所有基本情况、整个医疗过程以及其他的医疗信息等建成一个数字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医生能够计算、统计、循证医学,帮助医生出主意、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
这也意味着,之前来看病的患者再次到医院问诊时,不再需要带厚厚的病历本了。未来实现资源共享之后,市一院与上级医院之间就可以共享患者的信息,避免做重复检查,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
医院管理系统,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护理管理处主任江珍珺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护理管理系统,安排好自己一天的工作。“市一院有850多名护理人员,很多时候连名字都记不过来。有了这个系统,可以在本子上少记很多东西,工作效率也更高了。”江珍珺说。
去年2月,市一院护理管理系统开始实施,目前基本上实现了护理人员管理、专业技术档案、护理排班管理、护理制度建设、护理质量控制、病区事务管理、护士成绩管理、站内通知等功能。
通过这个系统,医院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查看床护比,为弹性调配护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所有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轨迹、排班情况等,一目了然。”记者发现,江珍珺桌前干干净净,纸质材料很少,她笑言,“这是无纸化办公的表现,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市一院的信息化技术不仅方便了患者,还覆盖了临床一线,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移动医疗技术、医用耗材管理和患者安全等方方面面。去年6月,市一院基本完成质控平台框架平台搭建,积极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医院评价、精准医疗、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市一院院长陈军政表示,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升级,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打造全市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