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医30余年,他坚守着“淡泊名利、活在当下”的心态,治愈了无数患者。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是我市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的“把门人”。由于对神经内科领域的执着,他被同事尊称为“王神经”。他,就是市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希佳。近日,他又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工匠先锋”,获得无数人点赞。据悉,这是我市卫生医疗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务人员。
他不仅幽默风趣,还眼光独到
第一次见王希佳,以为他是个严肃的人。“哈哈,温岭话这叫‘老虎相’。”王希佳豪爽地自嘲了一番。其实,他的很多同事、朋友,都知道他是个特别“好说话”的人,不仅待人随和,说话还幽默、风趣。
他自幼天资聪颖。小时候,看到父亲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住院,王希佳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15岁就顺利考入温州医学院(现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39岁的他已是温岭本土第一个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希佳还先后到上海中山医学、瑞金医院进修。“到上海进修期间,我学会了讲上海话,不少患者还以为我是上海人。”王希佳认为,会说当地话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如今,在医院坐诊、查房,他都坚持讲温岭话,“我们科室以老年人居多,这样交流起来更加轻松。”
在松门卫生院工作5年,王希佳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调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神经内科领域,王希佳眼光独到,非常具有前瞻性。在神经内科病房,他主张引入康复器材,加强神经康复领域的训练。等到医院康复科成立后,王希佳又主动抽出时间,到康复科查房、做指导。
另外,医院脑血管科刚刚成立,抽调的4名医生,都是王希佳精心培养的。“当时,国内神经内科领域对脑血管病关注度不高,主要专注于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随着“三高”人群的增多,王希佳认为今后这会是个热门学科,不能小觑。
三十年苦心钻研,练就一手“绝活”
周一,是王希佳医生的门诊日。一位阿婆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就医。经过一系列的问诊后,王医生初步判断患者得了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经过诊疗,最后的判断果然如此。三十年的苦心钻研,使他在有些疾病的治疗上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我是‘王神经’,不是‘王神仙’,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王希佳直言,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还要看具体的病况。
王希佳还有一双如鹰一般犀利的眼睛。有一次,他路过二菜场,迎面走来一位老人,表情刻板、步履蹒跚,双手还不自觉地轻微抖动。出于职业敏感,王希佳主动上前搭话。亮明身份后,他对老人进行详细问诊,并建议他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第二天,老人如约前来,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病,在医院里及时进行了治疗。
“这是医者的本分,让患者少走弯路。”看到患者露出笑颜,王希佳会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
“这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主任,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医术精湛。同时,他还是一位会做、会写、会讲的‘三会医生’。”说起“王神经”,市一院党委书记杨幼萍赞不绝口,“在我们医院以及兄弟医院,疑难危重病人抢救中,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藏书上万册,“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是选择终身学习”
日常生活中,王希佳有两大爱好:喝茶、买书。这个“双十一”,王希佳就入手了多套珍贵的医学典籍。王希佳家里有藏书上万册,大部分是医学方面的书籍。在办公室书柜里,也塞满了各种医学书籍。
神经内科涉及的领域颇多,要求医生必须掌握丰富的医疗知识。“比如嘴歪患者,可能是面瘫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中风引起的。如果是中风患者,必须分秒必争,不然会有生命危险。”王希佳说,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学科,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是选择终身学习。
不是在门诊,就是在病房。每到一个病房,王希佳都会弯下身子,认真细致地查看患者的病情。查完房,回到办公室,他也经常会拿出医疗书籍翻阅。“内行人,最终是靠实力说话。”碰到疑难杂症或是不懂的地方,王希佳就睡不着觉,主动去翻书查找,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
从医三十余年,“王神经”的江湖外号,在业内早已响当当。在同事王洒眼中,这是个和蔼可亲的大哥。“‘王神经’,我们都知道,这个专业在王主任生命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每次碰到疑难杂症,王洒总是第一个想到他。
王希佳1996年入党,是一位入党多年的老党员。每次义诊、送医下乡,王希佳都是第一个报名,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君子如兰,空谷幽香,这是他的真实写照。”神经内科三病区护士长徐晓晓是王希佳的老搭档。徐晓晓说,他是患者性命相托的长者,也是医者医德的一个榜样。
“实际上,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只不过是在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专长去解决患者的病痛。学医无止境,永远在路上。”王希佳表示,他将不断钻研医疗技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