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台州市召开“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大会召开。会上还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表现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给予表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和三位优秀党员马春莲、夏晨曦、陈君峰位列其中。
感染科主任马春莲——在疫情面前,点燃了她超强的战斗力
“这是我的职责、我的工作。”1月19日,温岭一院感染科主任马春莲接诊了温岭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这是一名拥有近30年工作经验的医生,曾参加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接到通知时她毅然决定留在隔离区工作。
“我是一名党员,还是科室里的主任。抗击疫情,我肯定要带好头。”身为内四支部书记,马春莲没有一丝犹豫。查看患者病情、完善诊治方案……在隔离区病房连续工作一个半月,她一刻都停不下来,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
回忆起隔离区工作,“饭来不及吃,基本没睡过一个整觉”
作为一位长期和传染病打交道的医生,马春莲经历过很多严峻的考验。“只要做好自身防护,没什么可怕的。”每次碰到疫情,马春莲从来没想到回避。接到通知后,马春莲匆匆和家人通了电话,让他们收拾衣物送到医院,“我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
在隔离区的工作是紧张而忙碌的,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情都要关注、发热门诊的二线诊断需要坐诊、隔离区大大小小的事务需要统筹协调、各类数据报表需要核实填写……从早上6时起床,马春莲常常到晚上将近12时才能躺下。
“每天要接上百个电话,有时凌晨刚睡下不久,电话又响了。两三个电话一接,再眯上几个小时,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在隔离区工作的这段时间,马春莲基本没怎么睡过一个整觉。医院为医护人员配送到病区的午餐,她经常等到下午一两点钟才想起来吃,来不及的时候甚至中晚餐并成一顿。“好在经过前段时间的摸索和团队磨合,我们现在的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轨。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隔离区工作,马春莲根本无暇顾及家里。“这个春节,儿子从北京回来,我没为他烧过一顿饭,买过一件衣服……”当谈及孩子时,这个坚强的医生落泪了,“在抗击非典时,我被隔离了15天。那时孩子还小,我只能站在阳台上,远远地望一眼。”幸好,家人都理解她的工作,默默给予了很多支持。
“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上前线去救治病人”
“每天,我爱人都会打电话来询问,叮嘱我保护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是儿女、是父母、是妻子丈夫,但我们更是医护人员,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上前线去救治病人。”马春莲是一位好胜的女性,在疫情面前反而点燃了她的战斗力,“再累、再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相信这场仗,我们很快能打赢!”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令马春莲感动的是,大年三十就得到了兄弟医院的强力支持,一拨又一拨医务人员赶来支援,“我们院领导也很关心、支持我们,还特意为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补过生日。”
每天下午3点钟,市一院副院长林文辉以及医务处的同事,会聚在一起讨论每一名病人的病情。“陈军政书记、郑志坚院长,会时常电话询问病人的情况,让我感觉到领导们肩上的担子更重。”马春莲说,在这场战“疫”中,医务人员展现了超强的凝聚力。在众多医务人员的共同合作下,目前我市疫情基本控制。
在隔离病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马春莲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成立不久,还陆续接到了彭官清、陈丽莎等14位医务人员的入党申请书。
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马春莲与浙医一院合作的项目——Clinical finding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outside of Wuhan, Chin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中文翻译为《一组中国武汉外的病人被新冠病毒影响的临床表现:案例系列回顾》),已经发表在BMJ杂志上,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感染科护士长夏晨曦——“总要有人冲上去才能赢”
自1月20日进入隔离病房以后,夏晨曦与其他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就再也没有见过家人。2月27日晚上,她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里。由于戴着口罩,一周岁的孩子没让她抱,反而嘴巴一扁一扁的,快要哭了。
“可能是孩子太久没见到我,没认出我,也有可能是委屈。”等摘下口罩,再清洗好自己,孩子终于投入了她的怀抱。“在这场战“疫”中,特别感谢家里人的全力支持,让我能够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夏晨曦说。
没有一个人退缩,应召投入战“疫”当中
夏晨曦是市一院感染科护士长,也是一位妈妈。“孩子一周岁了,一直都是纯母乳喂养,原本想等天气热起来再断奶。”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所有的安排。
“我是一名医护人员,也是一名党员,前线就像打仗,总要有人冲上去才能赢。”作为先锋部队,感染科医务人员都没有一丝犹豫,立即投入到这场战疫中。
“2018年,我们科室有7名医务人员生了孩子,疫情来临时,他们的宝宝也都只有一周多,但通知他们回来上班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夏晨曦说,关键时刻,方能彰显体现一个团队的精神风貌,“舍小家、为大家,方能换来社会的健康与安详。”
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夏晨曦十分不舍年幼的孩子。“这段时间,孩子出现发烧、咳嗽,检查时发现患有支气管肺炎。”作为一名母亲,孩子永远是她的牵挂,“孩子奶粉不吃,晚上只能抱着入睡。”幸好,后来喂了药,孩子的热度慢慢降下来了。
在隔离区呆了一个多月,加上观察期,她一直没回到家里,还给孩子断了奶。跟家人微信视频时,孩子总是不理她。“听说孩子一直不肯吃奶粉,只能吃点辅食。”天下没有哪个妈妈不爱孩子,断奶是无奈之举。
一天打一两百个电话,她的嗓音哑了
1月19日,温岭一院发现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第二天,医院便设置了隔离病房。“一天时间,一个独立病房快速地建立起来。”作为一名护士长,夏晨曦身上的担子很重:人员分配、物资调配,还要跟信息科、后勤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小到一个垃圾桶、热水壶,我都要去过问、调配。”夏晨曦自2008年参加工作,后来一直在感染科工作。之前夏晨曦曾借调至创三甲办公室,在12月17日刚重新返回至感染科。
“没想到刚回来,就面临这么大的挑战。”夏晨曦没有退缩,反而燃起了新的斗志,“大家都很团结,不少兄弟单位医务人员前来支援。碰到物资上的困难,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直接说,交给他们来协调、解决。”
“我们的后勤保障很强大,就像哆拉A梦百宝箱,很贴心。”在隔离区工作,工作量很大。“忙的时候,一天要打一两百个电话。”因为喉部有小结节,夏晨曦的嗓音哑了。
“护士长,你要休息一下。你要多多保重身体。”从病房返回到宿舍楼,护士们纷纷前来关心,要求她少说点话。还有贴心的护士帮她把盒饭领来了,连床都铺好了。事情虽小,她觉得特别感动。
“我们能坚持,相信你也能坚持”,患者购买了零食表感谢
“隔离区的病人,大部分都很配合。因为进入隔离区要穿防护服,没有那么及时进来,但是病人都能理解。”当医务人员进去隔离区病房,病人们都会自动戴上口罩,在咳嗽时头会转向一边。“说明我们前期的宣教是有用的。”
在隔离区病房,她曾碰到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患者。因为每天吃盒饭,那名患者没吃几口就放下了。“我们吃的饭菜一样,把饭菜吃了,才能更好地战胜疾病。我们能坚持,相信你也能坚持。”夏晨曦宽慰道。
“你还有零食吃,多么幸福。”为了鼓励患者,夏晨曦还开玩笑说,“可以在你出院的时候,把你的零食分享给我们。”没想到,这名患者特意在小卖部下单,购买了一袋零食,送给医务人员。
“我的话,这名患者听进去了,每次吃饭都会尽量多吃两口。”夏晨曦说,这名患者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后来康复出院了。出院时,患者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这令医务人员都泪湿了。
“大家都有说有笑,救治时都没有太大心理负担。”夏晨曦说,她目前暂时从前线退下来了,在结核病房工作。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感染科的医务人员都做好准备,“若有战,召必回!”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君峰——疫情下,他选择逆风而行
新年初至,新冠肺炎疫情便肆虐中国大地。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防疫战争。在这场全民防控战争中,白衣天使们更是冲锋在前,他们坚守责任,逆风而行。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陈君峰副主任医师冲锋在前,履职尽责,是青年医务人员的典型代表。
冲锋在前一抹红
陈君峰是一名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更是一名具有18年党龄的老党员。1月19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20日医院随即成立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疫情如军情,来不及道别家人,陈君峰和“战友们”便奔赴了属于他们的战场,陈君峰作为6楼隔离病区主任,带领临时组建的诊疗小组,渐渐成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们对新冠肺炎认知的不确定,对风险的未知性,让同事们难免内心有担心和顾虑,陈君峰默默担起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每天,陈君峰都要为疑似病例评估检查,为确诊病例看诊。“他既是病区主任,又是主诊医师,他不仅要照看自己的病人,同时还要时刻掌握全部患者的最新情况。隔离病房刚组建的时候,他为了照顾我们同组的医生,每次都是带头进病房查看病人情况,每天查看病人的次数也比我们要多”。多一次与病人接触,也多一份感染的风险。陈君峰用实际行动为同事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照亮患者一道光
在充满未知的大战面前,医护人员难免仿徨,但转身面对病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地。大年二十九,病房里住进来一个来温岭探亲的武汉学生,年仅16岁,才上初三,他的家人也已经被隔离观察。男孩子心里很慌,陈君峰每次总像个“贴心大哥”,与他谈心,不停地安慰他。
“一开始,大家也手足无措,我们跟着国家卫健委制定的诊疗方案一步一步做,现在诊疗方案已经发到了第5版,我们对于整套流程也烂熟于心,没什么可慌的了,一投入工作,时常忘记了正面对的是一份危险的事业,而只记得自己是个医生,面前是自己的患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陈君峰说。
对于医生们来说,每天最难过的是患者人数在增加,最高兴的是患者痊愈出院。连日来,从温岭第一人民医院转到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诊治的病患接连出院,医生们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陈君峰经常会收到患者发来的感谢信息。“相信患者人数能减到零,胜利就在前方。”陈君峰说。
坚守“疫”线一块砖
每天早上陈君峰总要花半小时换上整套防护装备去查房,一圈走下来,往往要近两个小时,多层的防护会影响正常问诊、听诊和查体,让平时容易的操作变得艰难,要消耗平日数倍的体力,每次脱下防护服,身上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得湿透,体力消耗极大,然后再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医嘱,等结束往往过了饭点。下午,还要与患者沟通,和专家组讨论病情。最忙的时候,陈君峰一天要查房两次,同时又要作为专家24小时值班,“所有发热门诊收进来的病人都要谨慎对待,根据影像片、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史等,判断是否留观以及收住隔离病房。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最怕漏诊。”陈君峰说。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高风险的诊疗,让医护人员不免精力耗尽。2月初,当跟他同时进入病房的战友们开始轮休的时候,医院领导询问他是否还要坚守下去?他回了一个微笑。“呼吸内科是我的专业,而且我是最早来的,比较了解新冠肺炎病人的情况。”就这样,陈君峰一留就是27天。
忙碌的工作让陈君峰暂时忘却了其他事情,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想起家中年幼的孩子。家里还有9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孩子还太小,不知道爸爸妈妈去了哪里,总是念叨着“爸爸怎么还不回来”。每晚结束工作回到宿舍,与家人视频时,孩子幼嫩的脸庞抱怨着说“想念爸爸”时,才让陈君峰眼底酸涩。
错过了和家人的除夕守夜,错过了孩子的生日,错过了团团圆圆的元宵节,陈君峰对家人心怀愧疚。幸好同是医生的妻子对陈君峰甚是理解,经常为他加油打气,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暂时离开了隔离病房,陈君峰却又提交了驰援湖北的申请。“我有隔离病区的工作经验。”他把自己当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是疫情之下的“最美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