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致敬父亲节】穿上白大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父亲节,有一种幸福叫“女承父业”

作者: 文/朱丹君 图/周悦纳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6-24 09:00:57
    医院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一些人穿上白大褂,是战友,下了战场,是父女。在父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来认识一下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对医生。他们用传承来诉说父爱深情。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她选择传承父亲的职业
    “身边都是穿白大褂的,感觉特别神气。”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陈怡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医院大院宿舍里度过的,她打趣道,自己是闻着消毒水的味道长大的。高中毕业后,她和家人才搬出宿舍楼。
    “印象中,父亲的工作总是很忙,经常上晚班。”陈怡的母亲是一位老师,平时工作也很忙,她经常一个人在家。作为一名70后,陈怡说,那时独生子女不多,但她也没有享受太多的特殊待遇,“一个人走路去上学,放学后独自做作业,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也没有太大失落感。”
    “年轻时忙着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陈怡的父亲陈小友是市一院五官科老主任,担任科室副主任、主任长达20多年。可以说,他见证与经历了五官科的发展历程。
    1956年,温岭一院成立五官科。在70年代,设立了五官科床位。1985年,搬入外科大楼一楼,与中医科合用病房。当时建立五官科病区,有医生4名。90年代,全面开展耳鼻咽喉科病房、门诊以及科研、教学、保健等工作。2000年5月,搬入住院大楼18楼,与口腔科共用病区,设耳鼻咽喉科床位25张。
    “老一辈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一颗奋斗的心,这是做不成事业的。”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在家里吃过晚饭,陈小友也要习惯性地去病房里转转,“这是积累经验的一部分。”由于医院人手不够,陈小友还经常在医院值班,有时隔一天就要值一个24小时的班,“那时候,病房、家是连在一起的。”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陈怡说,大院门卫室有一个电话,科室里出现急诊,就会打电话过来喊人,“还有熟识的病人,直接上门找父亲看病。”高考填报志愿时,陈怡想学医,“父亲没有反对,他尊重我的选择。这也是对我父亲这份职业的一种传承吧。”
 
   父亲五六十岁仍坚持学习,“当了医生,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学习”
   今年74岁了,陈小友也没有闲着,退休后接受医院返聘,至今仍在临床一线工作。采访当天,陈小友正在特需门诊工作。他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头上还绑着一个额镜,正在仔细地给一位老伯检查耳部。
   “这是细菌发炎了,问题不大,连续消毒7到10天就没事了。”“找陈医师看过了,我这心里就踏实了。”患者连连道谢。
   “学医很辛苦,但工作比较稳定。”陈小友说,当医生不能把经济看得太重,“这份职业赚不了大钱,但是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特别是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我们那个年代,工农兵出生,由国家分配学校、专业。”陈小友是浙医大1973届的学生,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是同一届同学。年少时,陈小友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了,“能够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算是弥补了自己的一丝遗憾。”
   “进了医学门,就要好好干。”陈小友说,他们是工农兵,理论知识往往不是特别扎实,“促使我要认真学习、不断学习。”在陈小友看来,当了医生,这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学习,“医学发展太快,一年不学可以应付,两年不学就要掉队,三年不学就荒废了。”
 
    陈怡还记得,父亲到了五六十岁,还喜欢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书、学习。“做人,要站得稳、立得住,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下一代,甚至影响着子女的择偶观。“我的另一伴,要求正直、谦逊、诚实、稳重。”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成为他的骄傲”,工作后才真正理解父亲
   “很多人都说,我跟我父亲长得很像。”在陈怡眼中,父亲既是严师,也是益友。闲暇时间,父女俩会坐下来,谈谈工作方面的事。
自1996年大学毕业,陈怡在产科这个岗位工作了24个年头。工作这么多年,陈怡一直谨记父亲的教导,“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好本职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服务好患者。”
    “当一名好医生,要有仁心、爱心、恒心、事业心。”陈小友说,如果只是将医生当成职业,这是走不远的,需要当成事业不断去专研、去创新,“要懂得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冒风险、敢于去创新,要千方百计想着为患者解除病痛。”
   “病人的口碑、信任度,都是慢慢建立起来。”在临床一线工作47年,陈小友治愈过、照顾过的患者不计其数。至今,还有患者慕名前来,指定找他治疗。
   “我的生活简单、快乐,工作是乐趣。我的身体还可以,应该能做到80岁。”因为职业习惯,陈小友爱干净、爱整洁,门诊室的器械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成为一名医生后,陈怡做事更加细致、务实,这让父亲感到非常欣慰。不过,说起女儿的工作,陈小友忍不住埋怨道,“回家太晚,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原来,按规定,医生是下午4点半下班,但 陈怡准时到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回到家往往是晚上六七点钟。
    “小时候不理解父亲,工作后我终于体会到了父亲说的那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我想成为跟父亲一样优秀的医生,成为他的骄傲。”说起这些,陈怡的眼眶渐渐湿润了。她想对父亲说:“爸爸,希望你不要太辛苦,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对父女之间的爱,没有刻意用语言来表达,但我们能感受到,有些爱早已刻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