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关注】温岭一院全力以赴 有序、有力、有效救治槽罐车爆炸伤员

作者: 文/王凌云 图/肖青刚、王凌云、林桉然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6-24 09:12:55

   G15沈海高速温岭大溪段槽罐车爆炸事故发生以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做好伤者救治工作。一场生死时速在温岭一院上演,十几个科室,250多名医护人员一起上阵,全力以赴,抢救伤员。

   温岭一院立即启动突发重大事件医疗救治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全部院领导及主要部门科主任、护士长第一时间到岗,成立以党委书记陈军政、院长郑志坚为组长的G15沈海高速公路(温岭大溪段)槽罐车爆炸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院感防控组、后勤保障组、信息上报与宣传组、专家接待组6个工作组,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救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半小时内,250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到抢救伤员行动中;1小时内,紧急调配院内救治床位;2小时内,基本完成对伤员的评估分类,并收住相关临床科室。医院累计共收治住院伤员86人。在省卫健委和台州市卫健委的统筹协调下,经国家、省、台州市三级专家组的反复评估,6月14日、15日采取空、陆转运,分4批次将17名危重症伤员转至浙大二院治疗;6月18日,又将6名伤员转至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和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

 

连续奔波12个小时,“只要有伤员我们就拉”

   “快点上车,有突发状况发生。”6月13日下午4点48分,接到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驾驶员胡斌就催着急救医生颜情贤、护士朱赛赛赶紧上车,救护车一路向大溪方向快速驶去。

   “我们根据伤员受伤情况,将重伤的人员先送。”朱赛赛说,第一趟出车,他们接了五名伤员。“不知跑了多少趟,只要有伤员我们就拉。所有的120救护车都轮着接送。”朱赛赛说,当天他们连续奔波了12个小时,车上的医生、驾驶员都在咬牙扛着,“直到凌晨5点,我们才回去休息了一会儿。”

 

通宵达旦参与抢救,“面对伤员,我们必须拼尽全力”

    接到救治任务,急诊中心护士长王慧平就急忙往医院赶。“时间紧急,无法打电话一一通知,我就在急诊中心护士群发了条消息,请有空的同事尽快往科室增援。”“我在路上。”“马上到。”“我家里远,半个小时到。”……滴滴滴滴,众多护士在群里回应。

    “我们科室有60多名护士参与抢救,除了病产假的没来,基本都到齐了。”王慧平说,当天医院ICU、烧伤、外科、儿科等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赶来支援。清创缝合、输血输液、送检、送手术室、送各个病房……医院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调配院内救治床位,在2个小时内开展对伤员的评估分类(危重症、重症、轻症),快速、分级收住至各病区进行救治,并实行“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的治疗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救治工作。

   从下午5点多开始,槽罐车爆炸事件中的伤员被陆续送到急救中心,5名、10名……,短时间内收治数十名烧伤、复合外伤伤员,给医院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陈军政书记和郑志坚院长在急救中心现场指挥抢救,分管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抢救人力、物力及时保障到位。

   外科中心主任陈国富和烧伤科主任张明师来不及回科室换上白大褂,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急救中心。陈国富就站在急救中心门口,对每一位入院的外伤伤员进行初步地问诊和检查,进行合理分诊,让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有序地抢救。这一站就到凌晨3点,除了半夜为两位危重症伤员会诊,陈国富其他时间一刻都没有离开。

    第一时间接到抢救指令的张明师主任也带领烧伤科所有医生共7人进入战时状态。医院蔡海军副院长带着烧伤科孙涛医生一起赶到事发现场和大溪东方医院了解情况。张明师主任在急救中心对伤员,特别是烧伤伤员进行分诊:大面积烧伤伤员第一时间被送到ICU、EICU抢救;30%-40%面积烧伤伤员被送到烧伤科抢救。6名烧伤科医生也同时被分配到ICU、EICU、烧伤科。张明师主任居中调度,重点掌握重症病人。为了把伤员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烧伤科10名护士也全员加班加点,和医生一起做好救治工作。烧伤科的医生们为患者做了一系列手术,一刻不停,连轴转。有的医生连续忙碌48小时,累到在医生办公室坐着睡着了;有的医护人员因为连轴转,血压飙升,心率达到120次/分。

    在放射影像中心,得知槽罐车爆炸事件有大量伤员要抢救,还在工作的上白班医务人员也主动留下来加班。“当天晚上,我们7个工作人员开放了3台CT机,马力全开,让伤员们尽快做完检查。”放射影像中心副主任江晓勇表示,“直到晚上9点多,大家才轮着吃了晚饭。”

    接到通知后,19名麻醉科医生和12名护士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加入抢救。当晚抢救共开放9个手术间,在短短几个小时,手术室共开展了头面部、肢体外伤、脾破裂、烧伤等20台次手术,由于部分患者烧伤面积大,损伤部位多,失血量极大,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严重低血压,酸中毒,低体温等现象,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在科主任,护士长的统一协调下,有条不紊地为伤员手术提供麻醉,手术护理保障,开放深静脉通路,建立有创血压监测,输血、输液、监测和调控内环境、复温,麻醉复苏等等,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除了这些,医护人员还不断安慰惊魂未定的伤员,为她们进行心理疏导。直到14日凌晨1点19分,最后一位伤员安全离开了手术室,科主任郑燕国和护士长何丽华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周六白天,我们科室做了两台大手术,中午大家都没有休息。”手足外科护士长童再菊说,10名伤员转到手足外科,科室20多名医生、护士全员到岗,迅速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一夜未眠一直忙到凌晨。

    “大部分伤员身边都没有家属,护士们主动承担了护送伤员去检查、办理住院等职责,为伤员提供一对一服务。”童再菊说。在抢救面前,有的老护士脚踝受了伤,忍着疼痛坚守在岗位。

     6月15日,在重症监护科(中心ICU),科主任宋于康已经坚守岗位两天两夜没合眼了。在短时间了,中心ICU收住了9位危重症患者。伤员病情重,每一刻病情都有可能变化,医护人员通宵达旦,时刻关注每一位伤员的病情变化。“我们只是做了医务人员该做的事情。”宋于康表示。

    “这次事件,我看到了我们医院万众一心的力量!”党委书记陈军政说道,在短时间内,四面八方的医务人员都赶来了,“面对伤员、面对患者,我们拼尽全力。”为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医院食堂加强餐饮保障,并建议医务人员合理排班,进行轮休。

 

一路都非常顺畅,我们一刻都没有耽搁。”

     按照“应转尽转,能转则转”的危重症伤员救治原则,医院于6月14日、15日采取空、陆转运,分4批次将17名危重症伤员转至浙大二院治疗。

    医院郑志坚院长全程指挥转运工作。“一定要把危重症患者安全地送到浙大二院!”出发前,郑志坚院长慷锵有力地对随车医护人员嘱咐道。

    15日,当转运车队安全抵达目的地,医务管理二处主任刘祥(负责此次护送的协调与指挥),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这些伤员病情都很重,路途遥远,我们就怕出现意外。”

    “幸好,一切顺利。”刘祥说,事先他们将所有的细节、设想,都经过充分考虑与讨论。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车队还专门配备了一辆急救保障车,随行的还有经验丰富的麻醉科主任郑燕国、急诊科主任朱金强和重症医师、主管护士等。

    “出行的7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都配备了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整个流程很顺畅,所有的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13日那天,不少随行的医务人员忙了一个通宵,整个人都疲惫不堪,但是第二天在转运车上所有人都不敢休息,打起十万分精神,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刘祥说,将伤员送到浙大二院,他们也没有立即离去,而是将每个病人情况都进行详细交接,让浙大二院的专家能及时跟进治疗。

 

国家队、省队接力抢救伤员

    6月13日晚上和6月14日,国内、省内重症、烧伤及创伤医疗专家相继赶到温岭一院参与救治工作。同时,浙江省立同德医院8位专家和台州二院10位专家也相继赶到温岭,于14日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分成6个组,对伤员存在的失眠、焦虑等应激症状进行干预处理。

各专家参与救治工作

    “有些伤员会反复、不可控制地回想事发经过,我们会引导伤员如何处理好情绪,尽快走出阴霾。”温岭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翁小娟说道,“这是创伤应激后的正常反应,早期一般不会做特殊处理,以倾听,理解,心理支持为主,大部分人在一周后可以自然缓解。爆炸事件中受伤的儿童,我们也会和孩子父母一起努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需求,通过游戏和画画,让孩子们表达情绪。”

    翁小娟介绍,有个伤员入院后一直很沉默,家人也不敢跟他谈及当天爆炸的事情。心理医生评估时了解到平时他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就在危机干预的第三天引导伤员表达感受和情绪。他向心理医生吐露他已经知晓家人在这次事件中已经去世的信息。在之后的时间里,他更愿意表露他的情绪,或是跟家人谈话,或是哭泣,情绪慢慢得到疏导。

    翁小娟表示,有些症状突出的病人,也给予适量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应激期,减少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与死神竞速,与伤情赛跑。此次救治工作得到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部战区总院、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省儿童医院、省立同德医院、温附一等医院7名国家级、32名省级和19名台州市级医疗专家的全力支援。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校长和温附一潘景业院长也来院指导抢救工作。这场爱心接力抚慰了伤员们内心的伤痛,为伤员们点亮了康复的希望。

 

大爱敬业,让伤员感谢不已

    伤口要恢复得快,要有充足的营养。烧伤科护士长毛小丹主动联系食堂,提高科室伤员的饮食标准,并每顿配一瓶牛奶,加强营养。心理医生的干预,也让伤员们逐渐敞开心扉,舒缓情绪。

    经过及时治疗,一位轻伤伤员也于6月18日出院。入住胸外科时,这位伤者因头顶部、后背部及右手背被震碎的玻璃刺伤,面部及后背及手上都是血迹、灰尘。科室当班护士、护士长以及工友一起给做病人清洁工作,把后背部小玻璃碎片一粒一粒清除,并和当班医生一起检查伤口,对每个伤口彻底冲洗后消毒,再清创缝合。伤者心地善良,单身一人在温岭的他对医护人员以及政府无私帮助心存感恩。17日,他趴在床上,写下了一封饱含感激之情的感谢信。他写道:感谢各级政府领导、浙江省医疗机构的各位专家、温岭市一院的全体工作者……白衣天使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从一场噩梦中平安、健康地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感谢祖国,感谢政府,感谢白衣天使们,由于你们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让人民感到温暖,感到活着无比的幸运。

 

一场飞来横祸

让伤员和家属

陷入难言的苦痛中

但是医护人员的紧急救援

一双双抢救的双手

一声声鼓励的话语

点亮了伤员的“生命之光”

也为这场惨剧增添了一层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