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穿了这身白大褂,我们没有借口、必须要上。”1月24日是大年三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陈志阳副主任医师,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之一,连续工作了20多天。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一直到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不当逃兵,科室全员报名要求参加战疫
温岭一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位于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大楼2楼。“我们跟感染科病房处于同一幢大楼,疫情发生后根据防疫的需要,第一时间被腾空。”陈志阳回忆,自从1月19日医院接诊了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医院就开始分流公卫楼里的患者、腾空公卫楼病区,对隔离病房进行改造,完善就诊流程等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疫情防控通知,中西医结合科全员主动报名参加,“我们有一名刚入职的新同事要回老家完婚,原本都已经在机场候机了,因为工作需要她也立即返岗参加抗疫工作。”
“处于疫情当中,我们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一个人选择当逃兵的。”进入隔离病房后,大家面临的困难很多,“患者不断增加,很快三层病房就收满了。各种患者病情错综复杂,有病情重的、高龄的、重要合并症的等等,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都顶着巨大压力,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专家组对所有患者都施行“一人一方案”, 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为他们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幸好,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康复出院,陈志阳倍感高兴。
疫情期间,陈志阳在隔离病房中,根本无法顾及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给妻子一人照顾。“当时城市、小区都封锁了,我就怕家里生活物资不足,幸好院领导帮助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陈志阳说。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加班、值班是家常便饭。“我们科室人手较少,总共7位医生,其中一位医生被借调至三甲办,其余医生中还有3位是副主任医师,都要参加专家门诊。”陈志阳说,主班、夜班、门诊连轴转,这样的班是常态。
掌握强大的知识储备,抽丝剥茧查找病因
2003年,陈志阳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来便一直在中西医结合科工作。“我们科室属于大内科,医生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陈志阳说,病房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大多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或者经常碰到不明原因的“待查”患者。
之前,陈志阳就曾碰到过一位“发热待查”的患者,这位患者当时在杭州某三甲医院就诊,予以抗生素等治疗,仍有反复低热,后来转回温岭诊治。“根据患者的病史、诊治经过及相关检查分析,考虑发热不是细菌、病毒之类的感染性疾病所致。”陈志阳说,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对医生来说是经常是棘手的问题,需要进行抽丝剥茧查找病因。
经仔细询问病史,该患者说自己额头经常有明显疼痛感,仔细观察头部两颞侧见局部质地较硬的条索状隆起。陈志阳立即有所警觉,考虑颞动脉炎可能。随后,邀请了风湿免疫科专家前来会诊,证实就是这种疾病。
“我们可能不会像专科医生挖得那么深,但是至少要对内科系统大部分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一定的了解,能及时把握疾病的诊治方向。”陈志阳说,每个进入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都需要对内科各个系统的疾病进行“大扫盲”,尽量做到在知识上不留死角。
2014年,陈志阳曾到浙一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半年,科室其他同事有进修了呼吸专业的,也有研究生专业为心血管、肿瘤等方向的。“对一些疑难病,我们都尽量在科室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对于经科室讨论仍不能解决或需要兄弟科室支持的,我们会进行邀请相关科室会诊一起制定方案。”
说起科室的发展,陈志阳表示,中西医结合科有自己专业的中医医疗和护理团队,已经开展了一些中医的特色疗法,比如穴位贴敷、便秘的中医推拿等。“针对住院病人,可以动态观察疗效,有助于调整方案,在患者中认可度较高。”今年还推出了夏季三伏贴疗法。
“我们的职业与生命息息相关,必须要认真负责做好。”陈志阳说,医生不是神,不犯错误不太可能,但是从入院到出院尽量在每个环节都做到规范,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护士发药都要做到三查七对、医生诊疗时要进行身份核对等,都是谨慎了再谨慎,一切都是为了保障患者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