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全国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接受了这场“国考”。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排名浙江省第31名,全国第257名级别B++。2020全年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4.26%,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7.68%,较往年均有明显提高。从数量到质量,从效率到效益,医院通过信息化转型,以数据为导向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患者、员工需求为导向,彰显了医院的智能与温度。
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打造“最多跑一次”示范样板
2018年以来,浙江省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而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此理念的探索已经实践多年,打造了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大型医疗公共场所示范样板。为此,医院还荣获2020年浙江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9月份亮点项目”。
“现在看病很方便,预约、挂号、付费,一部手机全部搞定,节省了不少时间。”1月12日,张先生陪父亲到温岭一院呼吸内科就诊。因为父亲患有“老慢支”,经常要到医院复诊,张先生对就医流程十分熟悉。
“七八年前,我们还在老院看的,挂号、付费、检查都要排队,起码要花半天时间,现在一个小时不到全部搞定。”张先生说,医院各个诊疗区内电子屏实时显示轮号情况,患者签到后到休息区坐着等候即可,改变了以往患者排队苦等的状况。
“从患者预约挂号开始,整个就医流程都变得智能化。”副院长蔡海军表示,目前医院的智慧医疗系统已上线50余种服务。患者只需关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实现预约挂号、查看报告、院内导航、停车收费、病历复印、健康直播等功能。2020全年门诊平均预约诊疗率由2018年的44%上升至63.88%,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由35分钟下降至26分钟。
2020年11月下旬开始,参保患者只要在支付宝上申请医保电子凭证,就可以在不使用市民卡(社会保障卡)的情况下,在医院门、急诊收费窗口和自助机、住院收费处以及护士站扫码医保结算。医院还设置了刷脸就医机,让患者能够 “刷脸”就医。此外,医院引进自助发药机、气动物流、小车物流、智能化中药房和检验流水线等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诊疗效率。
此外,作为示范样本之一的“入院准备中心”,打破了医院内的病区界限,对床位进行集中调配。中心建立后,住院时间、床位使用率、运营效率、均次消耗等指标均可进行量化,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以此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临床管理也更透明、更公平。
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步入智慧医院建设的快车道,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凸显出智慧医院建设的初步成效。
信息多跑路更好服务临床医护人员
“之前,进修或者外出开会需要拿着一张审批单找多位领导签字,有时刚好不凑巧,就需要跑好几次,现在只要按照审批流程,动动手指填报就可以了,非常便捷。”在钉钉上申请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对很多医务人员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温岭一院自2018年9月启动使用钉钉软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优化办公流程。截至目前,院内物资领用、信息申报、职工出差、请假、进修、开会等18个职能部门的130余项审批流程都在钉钉上运行,提升员工工作“温暖感”。
“除了给市民带来更方面、快捷的就医体验,智慧医院的建设更是给医护人员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更加保障了患者的诊疗安全。”蔡海军说道。
信息化管理升级建设医院管理“神经网络”
智慧医院的建设除了为患者服务和为医护服务,还有就是为管理服务,做好管理战略规划、资源分析、质量评价和精益化管理等。
2017年,温岭一院所有病区推广无纸化病历归档,应用初期即实现无纸化病历归档率达90%,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跟进,逐步完成纸质病历的无纸化归档改造,目前医院无纸化病历归档率已达到98%,成为浙江省为数不多成功实现无纸化归档的医院。
“智慧医院建设,小到门禁、点餐,大到视频会议、水电气管理,以及移动护理、远程会诊、智能办公等,全部涵盖了。”蔡海军表示,无论是绩效考核、医患沟通,还是临床路径、耗材管理,医疗服务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都得益于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共享。
蔡海军表示,十四五期间,医院将继续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着力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智慧医疗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