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常被人忽视的这些癌症事实
1月12日,美国权威医学期刊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临床医生癌症杂志》的美国癌症统计报告2023年版如期发布。
报告指出,2023年预计,在美国男性中,发病率前三的依旧是前列腺癌(29%)、肺癌(12%)和结直肠癌(8%),三者几乎就占了新发病例的一半(48%)。在美国女性中最常见的三种癌症为乳腺癌(31%)、肺癌(13%)和结直肠癌(8%),占比达52%。男性三大杀手分别是肺癌(21%)、前列腺癌(11%)和结直肠癌(9%),导致女性死亡的三大癌症则为肺癌(21%)、乳腺癌(15%)和结直肠癌(8%)。
这份报告每年发布一次,虽然其中的数据以美国人群为主,但仍为我们探索癌症变化规律、预防癌症发生和死亡提供了借鉴。
那让我们国内的数据是怎么样的呢?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登记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82万,结直肠癌56万,胃癌48万,乳腺癌42万,肝癌41万,食管癌32万,甲状腺癌22万,胰腺癌12万,前列腺癌12万,宫颈癌11万,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
2020年中国男性新发癌症病例数248万,占总数的54%,其中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发病数最多。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209万,占总数的46%,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发病人数最多。
一、肺 癌
据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章雪林介绍,肺癌预后与分期显著相关,发现得越早,治愈可能性越大。肺癌筛查是肺癌的二级预防策略,目前低剂量螺旋CT是已被证实的唯一有效方法。绝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等局部治疗手段根治疾病。强调早期筛查,能够使肺癌治疗的关口前移、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
筛查的风险有多大?
与标准CT相比,肺癌筛查所使用的低剂量CT的X射线剂量显著降低,为1-2mSV或者更低,仅相当于几次普通胸片检查,相当于普通CT 1/6左右的剂量,而目前规定,公众短期偶然接受X线检查时,一年中受到的照射剂量在 5mSv以下即为安全,因此肺癌筛查相对是安全的。
哪些人应该接受筛查?
推荐45岁以上、含有下列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1)有吸烟史, 吸烟量≥20包年,吸烟数量计算方法:每天吸烟数(包)×烟龄(年);
(2)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
(3)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
(长期接触氡、砷、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石棉、二氧化硅和煤烟等);
(4)个人肿瘤史;
(5)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
(6)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
因为CT的敏感性很高,筛查所发现的一些病变并不是癌灶,需要随访。如果在随访期间病灶变大或发生变化,则可能是癌灶;结节越大,是癌灶的可能性越大。对于应该接收筛查的人群,即使没有发现结节,也建议定期(指南建议一年一次)进行筛查,因为以后还有发生肺癌的可能。如果在随访期间发现了结节,需要密切观察,判断结节是否生长或发生变化。
二、胃 癌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若家族里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此类人群发生胃癌的比例将更高。有家族史的人群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或者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应警惕胃癌的发生。
据温岭市一院胃肠外科主任陈国富介绍,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也可能会有轻度的消化不良。而一旦发展到了中晚期,就会因胃癌引发相关并发症,出现一些症状,如溃疡出血、贫血,面色苍白;若肿瘤较大则可能会造成梗阻,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
“胃癌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还与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有极强的关系,一定要尽早就医,及时诊断治疗。”陈国富表示,年轻人患胃癌往往有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凶险等特点。年轻人更应注重胃癌的早期筛查。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是最有效的胃癌筛查方法。
三、结直肠癌
肠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多数人并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即使有个别轻微症状,也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主动加强对肠癌的检查,而不是等到出现了相关症状再被动到医院就诊。
最常见的几种预警症状包括:大便性状改变,比如便血、粘液便、大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比如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胀等。
肠癌从何而来?
据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陈国富介绍,结直肠癌得发展过程比较简单,且发展速度缓慢。85%~95%左右的结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目前认为,癌变的可能性随着息肉的增大而增加。直径小于1cm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不超过1%;直径1~2cm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约为1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最高可达50%。通常来说,息肉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多数学者认为在10年以上。
临床上把结直肠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由于病变局限,只需单一的手段,比如手术切除甚至内镜下治疗就可以根治,也就是彻底治愈。不需要化疗,身体损伤相对较小,肠道功能恢复快,经济花费也小,事半功倍。中期的大肠癌虽然也能达到根治效果,但是手术后通常需要化疗来巩固疗效,来降低复发或者转移的机率。
如何早期发现肠癌?
患有痔疮和肠癌时都会有便血的表现,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很多肠癌患者在早期都认为自己得了痔疮,以至于耽误了最佳发现和治疗时机。
便血到底是痔疮还是肠癌引起?该如何区分?陈国富主任表示,如果在便后,由肛门滴落几滴鲜血(纸巾擦拭时带血),血量不多,则可能是患痔疮。如果是大便表面带血,血液呈暗红色,甚至发黑,血量较大,这种情况更应警惕肠癌。除此之外,痔疮与肠癌,在排便次数、肛门的感觉上会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症状也能帮助进行辨别。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凡是有便血的一定要做肠镜检查,排除腺瘤及肠癌可能。
和很多癌症相似,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想提早预防,一定不能忘记早期筛查!据统计,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
如何发现早期结直肠癌?
肠镜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肠癌筛查方法,它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整个肠道,还能筛查出息肉(大部分的肠癌都由息肉演变而来),根据其病理性质摘除可疑病变。
对于普通人群,无论男女,建议从45岁开始做肠镜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比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肠道病病史、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爱吃红肉和加工肉)等,应更早进行肠镜检查。
肠癌是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种疾病。抽烟、喝酒、肥胖是我们公认的最致癌“三驾马车”。因此,想要预防结直肠癌,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重,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红肉、加工肉类摄入,增加水果、粗纤维摄入。
四、乳腺癌
我国乳腺癌发病中位年龄是48岁左右,绝经前患者更多,占比为50%-60%。因此,广大女性朋友一定要有乳腺癌筛查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会更好。
该如何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筛查?
市一院甲乳外科主任屈海鸥表示,女性可以经常自查乳腺,同时定期到医院体检;另外,建议40岁以上女性要特别重视乳腺检查。针对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特别重视筛查,定期进行B超、钼靶等检查,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五、前列腺癌
2020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第6位,泌尿系统肿瘤第1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于60岁以后快速升高,因此前列腺癌又被称为男性,特别是退休男性健康的“沉默杀手”。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尤其是直系亲属男丁有家族史的,如果祖辈、父辈、叔辈或是兄弟有前列腺癌,往往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也比较高。
遗传因素之外,近10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升高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习惯,容易引起肥胖,是诱因之一,容易引发感染。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期前列腺癌多数可以治愈,五年生存率非常高。
据泌尿外科陈柏君主任医师介绍,只要是超过55岁的中老年人,如果没有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要每两年抽血做一次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如果有家族史,那么在45岁就应该做一些前列腺癌的筛查;如果发现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应从40岁开始检查PSA。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但在临床中,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没有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癌症是挽救生命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因此癌症筛查很关键。通过体检,可以在肿瘤还没有引起临床症状时,早期发现癌症,从而早期治疗,以期得到更好的预后。不同肿瘤由于致病因素和发生位置不同,因此,筛查的手段有所差异。除了以上几类癌症,还有:
★肝癌可通过AFP检测结合超声筛查
★食管癌、喉癌可通过胃镜筛查
★甲状腺癌可通过甲状腺超声筛查
★子宫癌可通过HPV检测+宫颈/宫内膜细胞筛查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癌筛查可通过CT、MRI筛查
新年伊始,大家可以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让你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便在新的一年开始健康规划和行动。预约体检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