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送来两位因喝了自制“药酒”而休克的患者,不幸的是其中一位患者送到急诊已心肺骤停,虽经积极抢救但仍死亡;而另一位患者在到达抢救室后先后给予催吐、导泻、补液等积极处理,但仍有休克、心律失常表现,后因病情危重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行血液灌流清除体内剩余毒素、抗休克等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经过医护人员及时、积极抢救治疗,患者两天后终于转危为安,从重症监护室转到全科中毒病房。
为什么食用“药酒” 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是患者发病前 服用了自制“药酒” 导致“乌头碱中毒”, 才出现上述严重的后果,酿成悲剧。 乌头碱是什么? 乌头碱是指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中的一类生物碱。植物的母根叫乌头,于干燥后形似老乌头故名,其子根叫附子。我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的植物分布广泛,我国四川产的乌头叫川乌,其他各地产者叫草乌。乌头全株均有毒,毒性大小依次为根、种子、叶。一般中毒剂量为:附子30—60g,川乌30—90g,草乌3—4.5g,有毒成分系乌头碱,其毒性比砒霜大几十倍。一般来说口服纯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乌头碱加热可水解为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低。 所以一般都要经过中医炮制降低毒性后才能药用,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的成药在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肿瘤等疾病中均有应用。然而,乌头碱治疗安全窗窄,加工处理不当、过量服用易致急性中毒,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达 15.1%。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 1961 年至 2010 年期间,由乌头引起的中毒占全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 16.8%,病死率为 4.6%。炖煮、浸泡等普通加工方法难以破坏其毒性,同时泡酒过程中,其毒性成分不能被分解破坏,且乌头碱易溶于酒精,使其更容易含有大量乌头碱。因此煮食乌头、附子等导致中毒,或者误饮其泡制药酒更易引发中毒甚至死亡。 这么“毒”的乌头长什么样呢? 乌头碱中毒机理是什么? (1)对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的先兴奋后麻痹作用,乌头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无髓鞘神经纤维及较纤细的神经纤维,与钙离子争夺膜上磷脂结合,使钠通道发生改变,阻止了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须的纳离子内流,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造成感觉、运动障碍,甚至中枢麻痹。 (2)对胆碱能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导致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骨骼肌震颤、抽搐、强直。心脏窦房结功能抑制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异位心律。 (3)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乌头碱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使心肌应激性增高,出现高频的异位节律,产生各种异位的快速性心律,以室性多见,危害也较大。 (4)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 乌头碱中毒有什么临床表现? (1)潜伏期: 大多数在服药后0.5—l小时出现症状,亦有于服药后立即发生或迟至6小时后发生。 (2)中毒症状 ①神经系统: 病人首先感到口和舌有辛辣、麻木感、指尖麻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全身,以后痛觉减弱或消失,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皮肤先有灼热及瘙痒感,继则麻木,以后四肢发硬、肌肉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并有头痛、头晕、耳鸣、复视、瞳孔缩小等。 ②循环系统: 大多有心慌、部分病例出现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或有心音减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出汗、体温下降,偶有心房或心室颤动。阿——斯氏综合征发作,甚至心跳停止。 ③呼吸系统: 表现气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微弱,不规则或停止。 ④消化系统: 腺体分泌增强及平滑肌痉挛,表现流涎、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肠鸣音亢进。 诊断依据是什么? 主要为 : (1)服用或接触乌头类中草药及其制品病史 ; (2)有紊乱性心律失常表现; (3)毒物检测。 那么如果不小心喝了含乌头碱的药酒或食物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于乌头碱中毒的救治,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特效解毒药。 如若出现以上乌头碱中毒症状,应当立即拨打120或者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若患者神志清醒,应立即大量饮水催吐,催吐过程中需防止误吸。 同时将可疑食品或呕吐物予以保存,以便查明中毒原因,避免延误救治时机。 如何预防乌头碱中毒? 1.不采食不熟悉的植物,谨防误食。不擅自加工和食用加有草乌、川乌、附子等具有毒性的中药材。 2.慎用药酒:酒精并不能降解乌头碱毒性,故避免服用含有乌头、附子的药酒或以酒冲服。购买药酒应当选择国家正规程序合法审批的生产厂商,不擅自购买或饮用别人提供的没有标签、不能确定安全性的自制药酒。 3.确实需要使用药酒治疗疾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严格掌握剂量,遵循医嘱用药,严防超量服用,严禁外用药物内服。 医生提醒,养生保健要注重健康科学, 要注意有些药材有剧毒, 一不小心食用了可能滋补不成, 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