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糖丸”吗?打预防针的时候,原本战战兢兢,想着挨一针,没想到医生阿姨亲切地递给你一颗“糖丸”,甜滋滋的,别提有多开心!而承载了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糖丸”,预防的就是脊髓灰质炎!
趁着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的到来,就让儿科薛秋艳副主任医师和我们聊聊困扰人类上千年的脊髓灰质炎究竟是何方神圣。
PART.01何为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包括I、II、III型)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临床上大多数脊灰病毒感染者无症状,少数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肢体疼痛或肌肉无力,甚至出现轻重不等、分布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属于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该疾病呈现自然流行状态。20世纪80年代,其发病数高达35万/年,是导致中国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传染病之一。随着脊灰疫苗的研发成功及推广,脊灰病毒席卷的国家从125个降至3个,至2000年我国被认证为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国家。2015年WHO宣布II型脊灰野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2019年III型脊灰野病毒也宣布被消灭。
但是,脊灰病毒并未真正离我们远去。
世界上仍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有I型野生脊灰病毒流行,导致我们始终面临着输入的风险。另外,减毒活疫苗口服后经粪便排出,可在接种率低下的人群中长期生存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神经毒力逐渐恢复,被称为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尤其是II型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此外,对于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接种活疫苗后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造成严重后果。
PART.02脊髓灰质炎如何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单链RNA病毒,人群中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患者、隐形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都是脊灰病毒的传染源。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从感染者体内经粪便排出,人群经口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导致感染。病毒感染后先在肠道内繁殖,进而侵袭神经系统,进而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PART.0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90%-95%,感染后无症状,无法通过临床表现诊断。
2.顿挫型:约占4-8%,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流感样症状(如倦怠、全身不适等)。上述症状持续1-3天可逐渐恢复。
3.无瘫痪型: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本型特征为在顿挫型的基础上,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患者可有头痛、呕吐、颈背部疼痛强直、皮肤感觉过敏,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但无神经和肌肉功能改变。
4.瘫痪型:本型占1%,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基础上,出现肌肉麻痹瘫痪。多在起病后2-7天出现。瘫痪1-2年后仍不能恢复为后遗症。部分瘫痪型病例感染后25-35年,可发生神经肌肉无力、萎缩,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综合征。
PART.04如何预防
主要通过以下3个途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自发病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确诊患者在隔离的最初1周应注意呼吸道、消化道隔离,其后进行消化道隔离。
3.按照免疫规划疫苗的程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灰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目前脊灰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其中减毒活疫苗接种方式为口服,灭活疫苗接种方式为肌肉或皮内注射。为消灭野生型脊灰病毒、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减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的发生,我国自2020年1月1日起,实行2剂IPV+2剂bOPV的接种方案。对于免疫缺陷人群,建议全程接种灭活脊灰疫苗。对于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
下面是免疫程序表,请收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WS294-2016)
2.王真行, 邹力, 陈敏. WHO关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意见书[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6.
3.吴雅楠, 廖国阳.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研究现状[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v.33(03):108-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