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人:李文焕,市一院外科教研室主任,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记录时间:7月12日
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排名前六位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占据“半壁江山”。近几年,我国胃癌发病率已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但胃癌早期癌变检出率不足10%。这一期,我们就来谈谈胃癌这个“隐形杀手”。
胃癌早期没有特异性征兆
胃癌发病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比南方明显偏高。目前胃癌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除了遗传因素,地域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与发病有关。
从胃癌发病人群来看,胃癌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其中男女比例2∶1。男性为何比女性高发?这主要跟男性有大量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胃癌在早期没有特异性征兆。在以往的临床经验中,大量的胃癌患者在回顾病史时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身体在几个月或者半年前曾有一些细微的症状,比如胃部不适、饭后不舒服等现象,但是这些症状往往都会被忽略掉。如果出现大便出血、黑便、食欲下降、不明原因乏力、贫血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消化道恶性肿瘤与饮食习惯有明显关系,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腌制、熏制食品和油炸类食品,吃饭时应细嚼慢咽。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不饮酒或减少饮酒。进食速度过快,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都会损伤胃黏膜上皮,损伤胃黏膜屏障,使得有害物质有机可乘。油炸食品在高温条件下可产生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要尽量少吃。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胃癌的预后与临床进展有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最好的胃肠癌普查方法是内镜。目前,日本实施50岁以上人群胃癌内镜筛查策略,将早期胃癌诊断率提高到70%以上,而我国的早期胃癌诊断率不到10%。
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今年4月,市一院建立了“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早期胃癌筛查研究网络协作中心”,将对胃癌高发人群,如40岁以上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癌患者一级亲属以及高盐腌制饮食和吸烟、重度饮酒等高危人群,通过抽血检测胃蛋白酶原即血清学活检,来分层确定其中的危险人群,再通过精准胃镜,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应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关于胃癌,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高致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得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3倍。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罹患胃癌。因为大多数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杆菌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家也无需谈“幽门螺杆菌”色变。
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大幅提升
癌症的治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显得非常神秘。其实不然,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经过长期偱证医学的发展,胃癌治疗逐渐进入到在循证医学基础下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时代,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市一院对于胃肠肿瘤的治疗,紧跟国际治疗规范,医院参照NCCN指南及JCOG规范,一般会根据胃癌患者处于不同的临床分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技术手段,确定临床分期,通过多学科的讨论(MDT),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今年5月份以来,邵逸夫医院浙东微创外科中心落户市一院,与包括胃肠外科在内的8个科室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并同时与国内多家胃肠肿瘤诊治中心保持合作,如杭州浙一、浙二医院及省肿瘤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使得温岭百姓不出市外,就能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就医的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