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虎山论坛上一位网友发出帖子,感叹眩晕后,碰到了好医生——我院神经内科章永强副主任医师。事情源于这位网友某天起床后,瞬间感觉天旋地转,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其后几天持续发生类似症状。他在紧张和恐惧之下,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该科章永强副主任医师,经过检查后,诊断他患有耳石症,并马上用手法复位,随后,这位网友的眩晕症状就消失了。
事实上,临床上类似这位网友的病例还有很多,大概发病率在1/1000,也就是说,一千人内有一人会碰到耳石症发作。耳石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据章永强介绍,内耳的前庭系统感受器位于人体两侧的耳朵内,每侧包括三个壶腹嵴(分别位于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后半规管)。而耳朵内的耳石正常情况下是附着在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它们就有可能掉入与椭圆囊相连的三个半规管中。这些耳石会随着头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改变,导致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这种眩晕发作时间短,往往少于1分钟,它的出现又与位置变化有关,所以是阵发性的,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发生时感觉天旋地转,有时患者还会伴随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耳石症女性发病比男性多,发生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于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多见于年纪稍轻的人群。“耳石症的发生和耳朵内的血供、外伤以及一些全身性的系统疾病有很大关系。头部外伤或者长时间固定姿势,比如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颈部持续转动,都有可能引发耳石脱落。由于耳石症的病人表现为眩晕,所以很多病人都会选择到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这类病人是我们碰到的除中枢性眩晕外最多的良性眩晕病人。”章永强介绍说,“虽然耳石症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对病人来说,心理负担重,不敢随便移动。”
章永强表示,耳石症发作时很痛苦,但是它的治疗方法其实挺简单,只需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即医生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不过,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却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特别是老年患者、严重颈椎病、颈椎损伤、心脏病的患者,治疗时尤须谨慎,防止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