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就让内分泌科林海洋主任医师来和我们讲讲糖尿病。
0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不典型症状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饥饿、疲倦,大部分患者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是在健康体检或诊疗其他疾病时发现血糖升高而就诊。
糖尿病常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的。
若存在“三多一少”等症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同时,若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或者萄糖耐量实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 mmol/L也可确诊为糖尿病。
02如何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它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也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1、糖尿病教育,使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为可控、可治的疾病,早期规范降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控制高碳水化合物、高油脂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蔬菜及蛋白类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粥类和油炸食品。
3、运动锻炼,建议糖尿病患者餐后1小时进行运动锻炼,有氧运动为主,每天运动时长30-4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
4、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要早期规范的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尽早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达标。
5、血糖监测,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每2-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脂、眼底、尿微量白蛋白情况,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指导患者的治疗。
03正确使用降糖药?
一、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友必须明确的药物基本常识:
1.同一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如服格列本脲不可同时服用格列喹酮或格列齐特。
2.磺脲类药物易致低血糖不可随意增加药量。
3.注意服药时间,磺脲类药物一般餐前半小时服,二甲双胍可餐中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阿卡汲糖必须与主食一起嚼服才能发挥疗效。
二、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与保存
胰岛素一般应放在冰箱冷藏室内保存。注射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可选择前臂外侧、臀部、大腿内侧、腹部皮肤松软处,可将注射部位划分若干条线,沿线条顺序每点相隔2cm,轮流注射,以免同一部位短时间内重复注射,造成皮下硬结,影响药物吸收。
04患了糖尿病,这辈子就与甜食绝缘了么?
只要糖负荷指数低的甜食是可以食用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好甜食的摄入量。像现在有甜味剂、含有木糖醇的点心和酸奶都是蔗糖的替代品,但要注意摄入量,比如木糖醇制品每日不能超过50g,否则会引起腹泻。
得了糖尿病,不少病人对米饭避之唯恐不及,那是不是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
糖尿病人不要拒绝主食。谷物里含有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以及神经生长的营养,长期不吃主食可导致其他疾病,尤其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诱发酮症酸中毒。在医生的指导下,保证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0%,粗细搭配,少吃多餐。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健康合理的饮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糖尿病的发生本来就和吃有关。只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糖。总热量的摄取不要太高,多吃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的食品。改变不规律的作息,尤其是不要频繁熬夜应酬、暴饮暴食。不要拒绝碳水化合物。
05控血糖比血压血脂更重要?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同时保证血压及血脂达标非常重要。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血管病变,会引起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疾病等;另一种是微血管病变,比如视网膜病变等。
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有2/3都是大血管病变,而血脂和血压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糖友们平时除了把血糖控制好,也尽量保证血脂、血压达标。
06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和危害呢?
患者朋友们都很熟悉糖尿病的五大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肾、眼、足的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会引起尿毒症,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可能会导致截肢,糖尿病还会导致引起冠心病和卒中等的血管疾病,这些情况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07糖尿病有遗传性?
不一定的,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性格问题等。遗传因素虽然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每一个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都会患病。糖尿病患者要教育好下一代,生活方式要健康,这样下一代就不容易得糖尿病。
08除了家族史者,哪些人也容易患病呢?
1、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
2、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3、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4、年龄≥45岁,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5、不良饮食习惯,吸烟、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6、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09血糖的控制是不是越低越好呢?
过分苛求血糖的严格控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同时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及达标目标值。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可能会导致之前所有积极控糖的努力付之东流。
10如何预防糖尿病?
如果要是想远离糖尿病,只需要做到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合理体重,就会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上,一个不要吃太多精制的食品;再者是对总热量的限制,营养均衡,就是总的量不要吃多了,食物要多种多样;第三个就是,增加一些锻炼,增加一些体力活动,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饮食量恰到好处,保持体重适中,并长期坚持适当的身体锻炼,就能减少或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专家介绍
林海洋,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中国老年和老年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青年委员会委员,温岭市内分泌及代谢学组副组长,温岭市内科学分会委员,温岭市重点学科带头人。论文发表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诊治,擅长甲状腺、垂体、肾上腺、骨质疏松等疾病诊治,对糖尿病急危重病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三全天
门诊地点:门诊二楼第四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