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关注】呼吸道“杀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那些事儿

作者: 文/邵海燕 图/摄图网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2-23 09:36:17

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有以下症状?

  1. 长期咳嗽
  2. 长期咳痰
  3. 与同龄人相比,活动时更容易感觉气短或呼吸困难
  4. 与同龄人相比,容易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和胸闷
  5. 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焦虑等全身性症状

如果有,请继续往下看吧!具有以上症状有患COPD的可能。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COPD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纤毛功能障碍等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可逆转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内)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COPD的三大主要症状。COPD患病人数多,死 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 卫生问题。目前COPD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40岁以上 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8.2%。

COPD控制不良可导致严重危害,COPD的危害:

• 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 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工作能力丧失, 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 严重时需住院治疗,加重经济负担

•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多个器官受损,并增加死亡风险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

- 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急诊和住院的主要原因 - 自发性气胸

 

为什么会得COPD?

  1. 吸烟
  2.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3. 环境烟草吸入(被动吸烟)
  4. 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

 

吸烟的危害

  1. 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 高2-8倍,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COPD 患病率越高
  2.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损伤气道,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
  3. 吸烟使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活化,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

 

您或您身边的人是否符合以下情况?

• 40岁以上

• 有吸烟史

• 目前或曾经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 日常工作或生活的环境存在空气污染 • 家族中有亲属患有COPD

以上为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的主要表现及危险因素,若您存在以上症状或情况中的3条或3条以上,应及时向医生咨询,以明确是否患有 COPD。

 

COPD可预防,可治疗,需要早诊断,早治疗。肺功能检测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COPD可预防、可治疗, COPD患者可通过 各种措施,如戒烟、远 离被污染的环境、提高 抵抗力、合理用药等, 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COPD需要早诊断、早治疗,COPD初期阶段即 得到明确诊断并接受适 当治疗,可有效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控制气道 炎症最大程度挽救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COPD的治疗可归为两类,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和COPD稳定期的治疗。80%的COPD急性加重是由感染所致,COPD急性加重有迹可循,需要做到早发现。COPD急性加重的症状将出现以下症状,和平时相比感到气急加重,和平时相比痰量增多,和平时相比痰的性质由白色粘液变成黄色脓液或者出现发热。

 

患上COPD是否可以进行运动?

•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预防COPD有很好的作用

• 体育活动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改善呼吸功能

• 体育活动应在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在出现这些症状前就应休息

•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暂不宜做体育锻炼,当病情控制、体力有所恢复时再开始锻炼 • 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适当运动的益处:

• 改善日常活动的能力

• 改善身体体能及协调能力 • 改善体重控制

• 改善睡眠

 

COPD患者更适合哪些锻炼方式?

一般锻炼:原地踏步、散步、慢跑等多种形式

呼吸锻炼:鼓腹呼吸、缩唇呼吸、用力深快吸气后放松缓慢呼气等呼吸锻炼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可以请专科的医务人员指导)。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吸气锻炼的器械帮助呼吸锻炼。

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应该根据患者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通常需要锻炼到 有些气促感,但又不至于过度疲劳。以休息5~10分钟气促能够缓解,没有过度疲劳 动感觉为宜。每次10~20分钟,每天1~2次。

 

COPD患者饮食营养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 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注意补钙
  • 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
  • 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
  • 注意饮水,避免痰液粘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 少量多餐,每日5-6餐为宜,餐后适量运动

COPD患者日常生活预防保健要点?

  1. 停止吸烟
  2. 适当锻炼
  3. 呼吸练习
  4. 保持环境空气清新,避免刺激性气体
  5. 防止伤风感冒
  6. 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心态平衡,生活节奏舒缓,有不适症状及早就医,定时和医生联系并随访
  7. 尽量有痰咳出
  8. 提倡家庭氧疗
  9. 加强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