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上午8点半左右,王先生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并晕厥,被家属急冲冲地送往医院急救。上午9点36分,35岁的王先生被送到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当时,王先生虽然意识已经清醒,但是面色苍白,血压偏低。经过心电图、心超等检查后,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正当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患者病情迅速变化,突发室颤,心室电风暴,意识丧失,血压像过山车一样,急剧下降,出现心源性休克,心电图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生命危在旦夕,曾几度没有生命迹象。 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急诊科复苏团队立即启动胸痛抢救流程,并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心梗后2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期。“现在需要赶快进行急诊介入手术,立即通知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急诊科朱金强主任向团队护士命令道。随后,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王先生被转入导管室进行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急诊复苏团队和胸痛中心十几位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终于合力为患者维持住生命体征并顺利为患者开通了闭塞的血管,之后室颤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介入手术成功,并于当天上午11点脱离了生命危险,被转入EICU接受进一步观察治疗。
从入院急救开始至完成手术抢救,最后转入EICU观察,短短的85分钟里,急诊复苏团队和胸痛中心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急救,最终让这位年轻的患者从一道道“鬼门关”被拽了回来。更令人开心的是,目前患者的状况恢复了平稳。
对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温岭一院自建设“胸痛中心”以来,整合急诊科、心内科骨干力量从院前急救启动胸痛流程,D-to-B时间平均在80分钟左右,大大提升了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科普小知识
据了解,急性胸痛是医院急诊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表现和病因多样,处理过程较为复杂。某些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因其高致死/致残率而被称为“致命性胸痛”,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达2.9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为凶险的疾病。
尽管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过去15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网络化、系统化的急救体系,患者发病后在就诊、转诊、分诊和救治等任何一个环节上存在延迟,就将导致成熟的治疗技术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应用,最终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
发生急性胸痛后怎么办?
1. 停止活动:大部分胸痛发生在活动时,暂停当时的活动,如有条件可卧床休息;如胸痛程度与体位有关,可调整体位,最大程度缓解胸痛;
2. 情绪控制:避免情绪紧张、烦躁,尤其不能激动;
3. 口服药物:如备有硝酸甘油、救心丸等,可迅速舌下含服,避免直接吞下;如既往有胃病,可口服抗酸药;尽量不要服用止痛药物;
4. 脉搏及血压测量:自测脉搏,如有条件可测量血压,如脉搏明显增快或减慢,血压明显升高或降低,请立即拨打120运送就医;
5. 及时就医:若胸痛持续存在,休息或口服药物10分钟后不能缓解,特别是胸痛进行性加重,请立即拨打120运送就医;就医不能一味挑选“大”医院、“好”医院,应遵循快速、就近原则;
6. 携带就诊记录:如既往在医院有过就诊记录,尽量同时带至医院,如门诊病历、出院记录,以及服用的药物;
7. 症状记忆:尽量记住胸痛的特征,是否存在诱因、伴随症状,并在急救人员到达时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告知医生。
温岭一院成立“胸痛中心”,为众多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为了给胸痛患者提供更快、更准确的评估并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开始建立“胸痛中心”,成立半年多以来,并对以急性胸痛起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节约了医疗资源。
其实,“胸痛中心”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注重管理,通过急救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合作,优化医疗资源利用;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流程,胸痛中心实践表明,胸痛中心的建立可以显著缩短STEMI的确诊时间和再灌注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