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约54.4万,这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猝死。可以说,那些“急救时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每年9月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其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
“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当我们看到有人倒地,心脏骤停,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9月6日下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急诊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们来到横湖小学,用为学校师生科普心肺复苏术等适用的急救常识。
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今年急救日的主题为“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为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师生面对意外伤害时科学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急救团队的医护人员们在现场,为大家操作演示心肺复苏术及常见的创伤救护方式。
讲解现场,急诊医学科护士长王慧平和两位护理人员分别为老师详细讲解相关急救知识。“来跟着我学习如何用心肺复苏术急救,首先我们遇到倒地的人不要慌,轻拍患者肩膀通过呼唤,判断其是否还有意识和自主呼吸……”。
普及急救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在另一场为学生科普的实操课堂上,装扮成“熊大”“光头强”等卡通形象的心内科护理人员,也为小朋友们培训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在心血管内科护士长陈罗的指导下,大家纷纷练习起来。
据了解,温岭市一院以“熊出没”情景剧为载体,开展儿童科普急救培训,这在全市还是首家,培训学习受到了师生们的喜爱,收到不错的成效。
据王慧平介绍,自去年起,急诊医学科就开启急救护理知识进校园、进消防队系列科普活动,积极推进“校园应急救护安全工程”,海姆立克急救法、防溺水、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而这类培训作为科室青年文明号建设内容之一,更推动了急诊医学科品牌服务与志愿活动建设进程。
“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的科普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也增强了师生应对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在心理和生理上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救自护水平。”此外,医院社工部主任李小辉还表示活动结束后,医院EICU急救团队还将开启下一站急救科普活动,走进博物馆,为工作人员科普,以此提高公共场所的应急和自救能力。
科室简介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63年,当时设有检查床1张,抢救床1张,由内科1名医生出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外科、妇产科急诊由病房值班医师兼诊。1985年,急诊科成立,开设内、外、儿、骨科诊室。1999年,台州市医疗急救中心温岭分中心成立。该中心挂靠在医院,开通“120”急救电话,普通急救车4辆,急救指挥车1辆,共有工作人员15名。2000年4月,开设“120”急救专线,有急救车辆11辆。2005年, EICU 成立,设床位2张。2009年7月, EICU增设床位至4张。2017年10月,搬迁新院,抢救床增至25张, EICU 床位增至10张,急诊病房35张。
目前,急救中心体系完善,将“院前急救一急诊抢救室一急诊病房及 EICU”有效联动,配置急诊医生42人,其中急诊专业25人,急诊护士104 人。近年来,科室依托五大中心建设,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危急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急重症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整合优势资源,缩短管理半径,提高运行效率,成功开展常见多发危重病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