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新技术】零射线!温岭一院开展温岭地区首例左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早射频消融术

作者: 心血管内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7-17 09:25:43
      X射线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且当X射线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中,X射线是实现手术可视化的必要条件。通常心脏介入手术中,医护人员都要穿上厚重的铅衣,在X线透视引导下,操控消融导管和相关电极送入心腔。术中医患双方都免不了“吃射线”。
      日前,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CARTOSound)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的辅助下,成功完成温岭地区首例左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早射频消融术,这是医院首例使用CARTOSound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的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也是一项“零射线”绿色射频消融术。目前该项技术主要在欧美、日本及国内的大型医学中心用于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经过周详的术前准备,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加锋教授指导下心内科林斌团队开展新技术。术中,作为“第三只眼”的ICE(心腔内超声)发挥了强大的指导作用,引导消融导管找到病灶位置,仅用半个小时的仔细标测,就确定了室早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在心腔内三维超声的实时监测下,确定消融导管贴靠良好,成功消融室早,术后室早消失,患者的不适症状随之消失,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全程 “零射线”,术中无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什么是心腔内超声(ICE)技术?
      心腔内超声技术是将一根圆珠笔芯大小的超声导管通过股静脉置入心脏内,通过超声波照射到心脏中,将心脏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成像。通过超声影像,医生就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位置。相当于给了医生“第三只眼”,实时分析心脏解剖结构、监测并发症和引导射频消融。
      心腔内超声(ICE)技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乳头肌心律失常较易从心电图识别,机制也较简单,但是射频消融难度较大,多数报道均认为是“挑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乳头肌是突入心腔内的圆柱状结构,随着心动周期作收缩活动控制瓣膜的张闭,因此,消融电极头端较难稳定、紧密地贴靠到乳头肌,术中,导管常常在移动过程中标测到较满意靶图或者机械终止早搏,但是导管稳定时往往已经离开最佳部位而错失消融良机;其二,乳头肌心律失常往往位置较深,需要较高消融能量及盐水灌注导管,甚至在乳头肌一侧消融后出口改变至乳头肌的另一侧,体表心电图也可有轻微的变化,有报道这种情况需要沿乳头肌四周作“立体式”的消融,甚至需要对乳头肌作电隔离,而这种立体式的消融在无法直视乳头肌的情况下几乎是难以完成。ICE提供了传统三维标测无法提供的对复杂结构进行直视下操作的可能,医生可在ICE指导下作各种造型,不同方向的贴靠和消融。在临床上可以大大减少射线曝光,实时了解心脏内解剖信息,指导房间隔穿刺,监测手术并发症,绘测心脏模型,指导消融到位等,使射频消融术更安全、更简单、更绿色、更有效。
     此次手术成功实施,标志着温岭一院初步掌握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新技术,以后该技术将常态化应用于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的心律失常手术中,包括房颤、室早在内的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将为导管消融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