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活动同日举行

作者: 赵 斌 肖青刚 来源: 文化传播中心 发布时间: 2014-10-08 16:03:58

  10月8日上午,我院在市区街心公园举行“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活动,派出心内科、精神科等相关专科医生组成强大阵容,为过往市民现场答疑解惑,并以展板、宣传资料形式,向市民普及高血压防治、精神卫生防治知识。

相关链接:

2014“全国高血压日”主题宣传

  2014年10月8日是第17个“全国高血压日” ,宣传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

  (一)高血压定义和概念。

  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血压≥14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中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每年200万人死亡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1%左右。

  (三)健康血压的定义和概念。

  诊室血压读数<120/80mmHg,被定义为健康血压。提倡使用上臂式自动血压计进行有规律且规范的家庭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35/85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而健康血压的读数是<115/75mmHg。

  (四)定期测量血压。

  1.正常成年人,建议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

  2.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

  3.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等),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4.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则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五)高血压的预防。

  1.坚持运动:维持适度的健身体力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园艺劳动,走路,家务劳动,太极拳和游泳等。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

  3.多吃蔬菜和水果。

  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可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限制饮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

  6.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六)高血压的治疗。

  1.大多数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长期规范化治疗。

  2.降压治疗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肾病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部分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的舒张压不宜降低至60mmHg以下。

  3.不盲目相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4.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2014“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

  2014年10月10日是 “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专家建议

  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

  调查结果表明,导致中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与心理问题有关而且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常见问题缺乏了解。

  精神卫生专家指出,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大家在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尽量能够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说找朋友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我们建议,遇到压力及时缓解,在压力中更好的适应,这样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专家还建议,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