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前,温岭市城南某村84岁的陈老太出现发热,5天来反复发热,体温最高接近40℃,当地卫生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遂于2023年5月26日入住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发现陈老太右下肢似有被虫叮咬痕迹,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感染科林宇航医师及彭官清主任医师考虑患者来自城南,相对居住环境更接近山区,平时有进山砍柴的流行病学史,可能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可能,马上联系温岭市疾控中心,连夜进行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发现RNA阳性,入院1天就迅速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我院首次发现并诊断的病例。第2天陈老太就出现了神志不清,目前陈老太还在接受感染科马春莲主任带领的团队积极的治疗。
01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并确认的一种新病毒。该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毒可导致人体发热、咳血、便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的将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潜伏期一般是1-2周。经过潜伏期发病后,大多数人症状不是太严重,都可以自愈。
部分体质比较差的人,或者感染病毒量比较多等情况,感染发病后病情进展非常迅速,会出现高烧、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同时伴有头痛和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和肝脾肿大等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脏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高达60%至70%。
02新型布尼亚病毒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在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该病毒。人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此外,本病可以发生人-人传播,人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液或排泄物可引起感染。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03流行地区及季节
该疾病为散发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及聚集性,多发生在植被茂盛的丘陵地带和农村山区。发病的主要高峰期是5~7月,9月是次高峰期,这与农作劳动的季节性具有一致性。
04被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该病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05这个季节高发!注意事项及被咬该怎么办?
蜱虫一般在4月到10月出没,当前正是它的活跃期,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都很常见。
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如一定要进入此类区域,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塞进袜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一旦出现被蜱虫叮咬后发热等症状,应尽早至正规医院就诊。未确认病因前因避免与家人或他人密切接触,以免病毒传染。家中宠物也要注意,遛宠物时尽量避免去植被茂盛的地方。
蜱虫的头部有倒钩,会紧紧勾住皮肤,一旦被它们叮咬,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否则容易造成蜱虫口器前肢等断裂留在体表引发过敏及感染。正确的处理建议是,用酒精、碘伏等涂在蜱虫头部,让其自行松口脱落,或立即就近前往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