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中医说】胃肠病的中医治疗

作者: 侯正军 周悦纳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12-25 09:24:57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不规律的生活状态,长期的精神焦虑紧张,都不知不觉地加重了胃肠的负担,慢性胃炎等疾病也正默默地侵蚀着许多人的健康。

    本期中医说,由侯正军医师为大家讲解《胃肠病的中医治疗》。

 

专家简介:

     侯正军,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曾先后师从詹学斌、陶鸿潮、赵民望、阎羽临等多位温岭中医名家,临床擅长运用“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治疗疾病,在呼吸病、胃肠病、心悸、失眠、耳鸣、多汗、颈肩腰背疼痛、结石病、血液病、妇科病、糖尿病、疲劳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手术放化疗后、颅脑损伤的中医干预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二、三、五全天,周四下午,周六上午。

    门诊地点:一楼第一诊区中医科门诊

 

胃肠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主运化,又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常常导致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弱,水湿潴留,清阳不升,化源不足等病理改变,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等为主要症状。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常常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为主要症状。

    小肠主传化物,泌别清浊,为受盛之官,大肠吸收水分,排泄糟粕,为传导之官。大小肠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部的症状,如腹胀、腹痛、肠鸣等。

顺性养真法治疗胃肠病

    俗话说“十胃九不同”,这是指胃肠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侯医师秉承“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原则,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种叫顺性养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胃肠病的生理病理特点,采取调整失衡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状态,使之重新恢复平衡。

疏肝解郁以祛除病因

    中医素有“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一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激烈的行业竞争,不断增加的工作学习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造成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烦躁、压抑的状态,常常导致了胃肠病的发生,或使其病情加重,因此侯医师认为胃肠病的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先,药如柴胡、郁金、川芎、香附、绿梅花之类。

和胃消积以减少传变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降为顺”,每当胃肠通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出现饮食停滞胃肠,酸败谷物挟腐浊之气熏蒸胃肠,与水饮痰湿瘀血,胶结成团,这样为积聚癌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侯医师认为胃肠病的治疗,和胃畅中消积导滞不容忽视,药如瓜蒌皮、郁金、莪术、五灵脂、瓦楞子、焦曲、佩兰、通草之类。

濡养胃体以避免反复

    胃肠病一般病程较长,而胃肠道的阴液也在邪正斗争中被不断耗损,中医认为诸脏腑皆“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各脏腑功能的发挥,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脏腑的形质完好,其气化作用才得以顺利进行,疾病才不容易反复。因此侯医师认为胃肠病的治疗,应当注重濡养胃体,药如枸杞子、黄精、沙参、玉竹、百合、生地之类。

“四辨一体”的诊疗模式

    在中医的方剂里,有的是对病的方,只要病对,就用这张方剂,但需根据体质的不同再作适当加减。有的是对人的方,也就是调理体质的方,只要是这种体质,就用这张方剂,不过同样也需根据疾病的不同作适当加减。侯医师介绍说,在他的顺性养真疗法中,就有上述对病和对人的方药。

侯医师的几个常用方剂介绍:

    1.疏肝和胃饮:柴胡10克 枳壳15克 炒白芍15克 甘草5克 半夏10克 茯苓15克 苏梗10克 黄连5克 吴茱萸6克 莪术15克 五灵脂15克 瓜蒌皮15克 郁金15克 海螵蛸15克 木香10克 竹茹10克 佩兰10克 通草5克 水煎服。

    适用于肝胃不和型胃肠病,症见脘痞腹胀,连及后背,食后为著,嘈杂返酸,入夜明显,或伴有口苦纳差,大便溏结不调等。

    2.柴胡半夏汤:柴胡10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瓜蒌皮15克 黄连5克 苏叶10克 茯苓15克 厚朴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5克 海螵蛸15克 浙贝15克 焦曲15克 吴茱萸6克 水煎服。

    适用于胃失和降型胃肠病,症见胸骨后郁闷不舒,伴嘈杂返酸、咽喉不利等。

    3.和胃理肺汤:黄芪20克 黄柏10克 青皮10克 白术15克 升麻5克 当归10克 甘草10克 焦曲15克 太子参15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苍术15克 泽泻15克 木香10克 炒山楂15克 葛根15克 茵陈15克 佩兰10克 枇杷叶15克 水煎服。

    适用于肺胃不和型胃肠病,症见在人多空气不流通场所时感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并伴口苦、纳差、便结等。

    最后,侯医师建议胃肠病患者平时注意生活调摄:

    1、进食不宜过饱,一般以七、八分为宜;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进食过多的生冷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甚至引起积滞,尤其是一些老人和小孩,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就是这个道理。

    3、掌握部分临证小偏方,可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如猕猴桃、火龙果、草莓之类籽多的水果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生苹果开胃进食,石榴皮、桐子叶治腹泻;红糖茶消油腻,炒米饭暖胃化积滞,苏叶、生姜、豆腐乳解鱼腥;薏苡仁、赤小豆去湿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