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资讯

【中医说】流感来袭, 陈医师教您如何从中医角度来防治!

作者: 周悦纳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1-05 08:04:35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许多朋友都一个接一个地“沦陷”进流感的节奏里,不仅有人发烧有人咳嗽,还有鼻塞流鼻涕喉咙痛头痛等各种症状,总之就是全身不适,还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

     流感不仅传染性大,而且传播迅速,因此,防治流感刻不容缓。那么,面对冬春季高发的流感,我们该如何积极防治呢?本期中医说,由温岭一院中医科主任陈新俊来教大家,如何从中医的辨证施治角度来防治流感吧。

 

     专家简介:

     陈新俊,男,主任中医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浙江省基层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肝病委员,台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台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络病委员,温岭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从事临床工作三十年,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肝胆病、脾胃病、结石病的诊治,疑难杂症的诊治(包括乙肝、萎缩性胃炎、肝肾囊肿、甲状腺结节、乳腺小叶增生、眩晕、耳鸣、腰痛、失眠、肺胀、咳嗽、虚劳、汗证等)。同时,也擅长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痛风、中风病的早期治疗和各类肿瘤术后的中医调理。

     中医科门诊时间:星期一、三、五(全天),四上午

     全科医学门诊时间:星期二、六(全天)

 

     病因病机

     在中医范畴里,流感是由于外感六淫,时行病毒,在人体卫外功能减弱,不能调节应变之时,从皮毛、口鼻入侵,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中也提到当四时六气失常,即“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容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人体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的证候有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陈主任说道。

     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燥邪,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严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

 

     中医对流感的辨证施治

     流感的临床表现,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由于感邪有轻重,正气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既有微甚,脉证各有差异。

     “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必须根据证情辨证施治。”陈主任强调道。

     寒热二证,宜分辨清,不能误治,如见偏寒偏热俱不明显,可予辛平轻剂;表寒里热杂见者,当解表清里,宣肺泄热,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者,辩证以风热为多见,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当适当兼顾。

     流感期间,对老年、婴幼、体弱多病者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病情发生转变的,要化热入里,又当与温病联系互参。

     若原有某些宿疾,或因感冒诱发者,当根据标本先后和轻重主次要求治疗,适当兼顾;

     对于虚体感冒,又当在解表药中灼加扶正之品以达邪,根据气虚和阴虚的不同表现予以相应的治疗。

 

     流感的主要辨证施治药方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方用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热;川穹活血散风以治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炫飞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能除湿。

  1. 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红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用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但前者用银花、芦根、牛蒡重在清热解毒,并用荆芥以助疏解之气;后者用葱白、山栀,重在清宣解表。

      同时,在流感流行期间,成人可用金银花15g、贯众10g、桑叶10g、甘草3g,代茶饮预防;儿童可金银花10g、芦根10g、板蓝根5g、陈皮6g、菊花6g煎煮,代茶饮预防。

     “治疗期间,还要多通风勤洗手,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更添衣物,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陈主任最后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