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胎”一度破碎了无数准父母的心,面对 “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的尴尬遭遇,除了找对病因外,药物的治疗和调理也至关重要。
而据研究发现,在滑胎因素中,针对封闭抗体低下的反复流产,中药治疗效果显著。本期中医说,由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蒋晓萍医生为您分析“滑胎”的成因与中药治疗。
专家简介:蒋晓萍,中医妇科学硕士,中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师从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生殖免疫主任叶平教授。擅长用中医中药治疗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卵巢早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绝经期综合征、带下病等,同时擅长妇科术后调理及产后病等。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
滑胎的概述:
近年国际上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指连续2次或以上的自然流产者),即西医学的 “习惯性流产”。
但在中医范畴,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其中,妊娠3个月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5-7个月内,胎儿已成形,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为半产;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滑胎或数堕胎。
你可能不知道的病因病机:
据了解,关于滑胎成因,西医认为大多与遗传、内分泌、感染、解剖、,免疫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方面。
“中医则将致病病机归纳为肾虚、脾虚、气血不足、血热、血瘀、外伤等因素。”蒋医生解释道。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孕育”。导致滑胎的主要机理有二:其一为母体冲任损伤;其二为胎元不健。并分别从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上造成滑胎。
首先,导致肾虚的原因如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或孕后不节房事,损伤肾气,冲任虚衰,系胎无力而致滑胎等。
其次,在气血虚弱的成因上表现为母体平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饮食不节、孕后过度忧思劳倦损伤脾胃,脾虚胃弱气血化源匮乏等。
而关于血瘀的症状,中医上体现为母体胞宫素有癥瘕痼疾,瘀滞于内,损伤冲任,使气血失和,胎元失养而不固,屡孕屡堕,遂发滑胎。
中医药治疗依据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肝热、肝肾虚损、肝脾不和可导致滑胎,有先天和后天因素,治疗方面强调“预培其损”的原则,强调“小产重于大产”,必须重视孕前、产后的调理。《明医杂著·妇人半产》提出滑胎需坚持长期治疗,方可调冲任,培补元气。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医药可以填补西药治疗反复性流产的局限性,中医学的“肾”与现代医学之机体生殖免疫有密切关系,补肾活血药可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网络。
蒋医生强调道:“要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从而使自身免疫抗体转阴,最终使患者达到提高妊娠成功率的目的。”
熟知病因,辨证施治
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或相关辅助检查,了解“滑胎”致病成因后,从而用中药辨证治疗,达到显著的效果。治疗滑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常见针对“滑胎”的中药用药可分为一下几种:
对肾气不足,中医采用“补肾健脾,调理冲任”,如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
对肾阳亏虚,中医采用“温补肾阳,固冲安胎”,如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对肾精亏虚,中医采用“补肾填精,固肾安胎”,如育阴汤。
2. 气血虚弱证中医采用“益气养血,固冲安胎”,如泰山磐石散。
3. 血瘀证中医采用“祛瘀消癥,固冲安胎”,如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预防与调摄
对曾经发生过堕胎、小产者,应在下次受孕前做好全面检查,在夫妇双方身体最佳状态下妊娠,做到未病先防。
另外,蒋医生特别提醒,除了配合药物治疗外,准妈妈们也不要过多担忧和恐惧而长期地久卧在床或是过度劳累,孕期应放松心情、适当运动、多吃雌激素多的食物,如哈士膜、紫何车等维护气血平和,使胎元健固,对围产期保健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