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医生日志】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作者: 张祥文 来源: 温岭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3-08 14:51:57

      记录人:市一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张祥文。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九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0至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人。干预不及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未来语言、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儿童听力健康,看看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受损。

  耳毒性药物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儿童听力受损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聋是指孕期、分娩期及产后最初数日内发生耳聋。其中接近一半都是由遗传因素引起,除此之外,还有孕期原因、临产期和产后几天发生的损害。孕期原因:孕期母亲宫内感染,如风疹。孕妇用药,孕妇服用药物几乎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特别是服用庆大霉素等药物。临产期及产后的影响:常见引起新生儿耳聋的疾病,有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等。

  小儿后天性聋的常见原因为各种传染性疾病、耳中毒、外伤等。感染性聋:指由急、慢性传染病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聋,如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

  “因使用耳毒性药物造成听力损失已经成为儿童致聋主要原因之一。”张祥文表示,常见的耳毒性药物种类包括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抗癌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抗疟药(奎宁、氯奎等),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其中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噪声、外伤、中耳炎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听力下降

  曾经有一个4岁的男孩,很喜欢去小区玩电动摇摆车,每天至少要玩8次以上。后来,在检查身体时孩子被发现有轻微耳鸣和轻度听力损失。相对于成人,儿童更容易受到噪声的损伤。噪声会伤害儿童听力系统的发育,这是医学界已具有的确定性结论。用耳机听音乐、音频等,需控制时长和音量,避免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另外,还要预防创伤性耳聋。当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会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的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孩子一侧耳朵先撞击水面;不良的挖耳习惯。以上情况都可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特别是有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孩子,更应避免外伤、感冒等。

  由于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平而宽,且咽口位置较低,鼻咽部分泌物及致病微生物易经此侵入中耳,从而引发中耳感染。儿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通常家属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不愈,也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家长要掌握正确的用药、用耳习惯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外耳保健,纠正不良的挖耳习惯,避免使用发夹、火柴梗等物品挖耳,挖耳时应注意深浅,且应避免在人多时挖耳。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中耳保健,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急性感染,训练正确的擤鼻法(若擤鼻不正确可采取回吸,不可用手捏紧双鼻孔用力擤鼻等),保持咽鼓管的通畅,多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内耳保健,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的环境,避免滥用耳毒性药物、抗生素等。

  张医生提醒,如果怀疑儿童有听力的问题,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必要时也可寻求专业听力机构或康复机构帮助,尽早干预。诊断听损类型及程度,可到专业语训康复机构进行语训。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套耳保健操。一、搓耳法:双手搓热,将掌心对着耳朵,从前向后搓,直至搓热为止,一般为10至15次。可改善耳朵末梢的血液循环。二、鸣天鼓:双手捂住耳朵,用其中三个手指轻轻敲击后脑勺,一般做10至20次,移开手重复做4至5遍。可以调节鼓膜的振动。三、按摩耳垂:双手拇指抵在耳垂后面,食指按住耳垂内部,进行揉圈,可使面部红润光泽。四、摩耳轮(也叫按摩降压沟):拇指在耳朵前托着,食指顺着耳朵沟从上到下按摩。